舞台

我们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

发布时间:2023/4/20 13:52:10   

3月底,一则#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的微博话题瞬间冲上热搜第一,短短几天内就引起了多达4亿次的阅读、转发和评论。其源头就是一篇《我,00后,4年没换手机了》的文章,甚至很多网友并未完整看完这篇文章,就纷纷表示“单单这个标题就把我整破防了”……

这次全网热议的背景板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今年2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为.4万台,同比下降31.7%;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万台,同比下降34.7%。即便是加上今年1月的数据,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6万台,同比仍下降22.6%。

显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以及出货量的整体衰退,在过去几年间已是不争的事实。底到年初,多家专业市场统计机构公布的预测数据,甚至进行了多番微调,大多最新的报告都显示,预估年中国智能手机总体出货量将在3.2亿台左右,降幅约为1.5%。

▲~年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图表(单位:亿台),年为预估数值。

“又不是不能用”

“反反复复的疫情折腾,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消费再也不敢像过去那么大手大脚了。”

“总有人想把已经被榨干的年轻人推进消费主义的榨汁机再压榨一遍,但是现在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已经变理智了。”

“毕竟说到底,手机也只是一个日常用品。只要够用,追求极致的新品,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必要的。”

“换机频繁不频繁,不在于年龄,而在于钱包。”

前不久,统计机构Counterpoint和StrategyAnalytics发布的全球和中国用户平均换机周期已经分别超过了31个月和28个月。对于消费者而言,换机与否与自身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息息相关。从消费需求来说,对于那些喜欢追新的人来说,本身追逐最新产品带来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就是他们的乐趣所在,即主动换机。而对于更务实的人来说,影响其换机的要素大抵不外乎旧有手机损坏、旧有手机性能和功能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或者是因为旧有手机卡顿或是续航问题所迫,即被动换机。

曾有业内人士统计近些年被动换机和主动换机的比例呈现出显著的升降反差,而关于#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换手机了#这一话题,央视网评论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总结了消费者主动换机意愿断崖式下跌的原因,那就是“手机不再是面子上的事儿”。

早些年,旗舰级智能手机作为不少年轻人消费对象中的“轻奢品”,无论在体验还是体面上,只要消费都能带来明显优越的正面反馈。但当智能手机已经变成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且前沿技术不断下放至中低端机型之后,只要智能手机的产品形态没有突破,那么更换新机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必定越来越低。也就是年轻人的消费支出与收获的反馈的“比值”,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从而导致消费意愿的低迷。

而从消费习惯来说,其实换机与否更关键的还是在于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支出理念两个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对比年增长14.3%,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而人均消费支出元,比年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仅为4.0%。也就是说,国内老百姓在过去两年平均可支配收入变多了,但消费习惯却变得更加保守了。

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城镇储户的调查,年第一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和“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分别为23.7%和54.7%,前者环比下滑1%,后者环比增加了2.9%。这也符合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中的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即消费支出取决于收入的多少,由于人们天生倾向储蓄,所以当收入增加时,就倾向于将更多的钱储蓄起来,因而导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的绝对量虽然增加了,但消费的增加不如储蓄增加得快。

▲年1~2月中国市场手机品牌前五销量情况统计。

结合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两方面因素,于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机时,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往往就是先考虑新机对比旧机的提升幅度,继而进行性价比权衡,最终殊途同归地归结于一句经典台词—“(我的旧手机)又不是不能用”。

厂商的两难境地

“又不是不能用”,是智能手机“钉子户”的荣耀宣言,比如经典的小米6和苹果iPhone6。当然,其实从今天来看,可以被列入“钉子户”的机型实在太多,比如几年前一些的经典水桶机,又比如笔者的iQOO5等。可有意思的是,由“钉子户”导致消费者不急于换机的“功臣”,恰恰是手机厂商自己。

~年,针对Android手机长期使用造成的卡顿问题,手机厂商们各出奇招,分别从系统端、存储端和AI智能辅助三个方面入手,成功打出了“Android不再卡顿”“两年使用体验如新”等宣传口号。甚至为了迎合用户需求,一些厂商还每年都会定期推出官方更换电池的服务。如今看来真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坑”。

其实在刺激消费上,如今各大厂商的套路选择已经不多了:比如最常见的“制造时尚”,依靠吸引年轻人或者是跨圈的联名;又比如“解决痛点”,可是有些痛点在消费者看来不痛不痒,还不至于要靠换新机来解决;最好用的性价比套路,也因为多种因素,变得越来越难。

更别提在很多消费者看来,国产智能手机这两年有越卖越贵的嫌疑。一些消费者还拿出过去几年各家旗舰机型的售价来说事,比如FindX3Pro起售价为元,FindX5Pro则是贵了元;年主打高性价比iQOO第一代元起,而iQOO9的起售价则是元,俨然走上了高端路线。从微观上来看,这里面存在一种印象偏差。

比如举例中可没有提到FindX2Pro当初元的身价,还有类似小米12Pro起售价反而比小米11Pro还要低元,OPPOFindX5起售价比上一代也低了元。导致这种记忆偏差的因素其实只有两点,一是消费者对于某些新机预期的心理价位更低,二是消费者对于某些新机性价比的低认同度。而从宏观上来看,年全球智能手机平均售价同比提升幅度高达10%,尤其是中国市场手机的平均售价已经从过去的1~元增长至~0元的价位段,也是不争的事实。

不过,疫情当前,厂商们又有多少办法呢?一边是市场消费意愿的下滑,另一边是上游供应链的涨价。且不说应用最先进制程工艺的处理器芯片,以台积电成熟工艺(一般是12nm以上)的晶圆价格为例,年至今已上涨25%~40%,更不用说DRAM芯片、NAND芯片、图传芯片、显示驱动芯片和功率芯片等组件的集体涨价。这就导致了原本就对价格极为敏感的中低端产品线,在最终售价上很难让消费者感受到曾经的“香味”。而据台积电方面透露,今年这些芯片预计还有10%~20%的上涨空间。

▲我们并未被疫情击倒,但也要选择对应的策略去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厂商们为在衰退的市场增量和企业营收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那么自然就要发力高端市场,即便在年苹果从Android阵营手中抢去了多达8.1%的高端市场(元以上价位)份额。

创新的瓶颈期

全球通胀,原材料越来越贵,手机厂商跟随涨价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真正阻碍消费者换新的原动力,还是厂商在创新上的减速。有从业者甚至表示现在的手机厂商为了创新而创新,“产品功能根本不实用,但是价格却奇贵,这般敷衍做法,属实不能让人买单”。比如Canalys移动业务副总裁NicolePeng就直言:“中国市场主要的增长瓶颈在于需求侧,而现在手机厂商的功能创新完全激发不出消费者的购买欲。”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爆料称,中国主要智能手机品牌今年已削减约1.7亿台的订单,占年原出货计划的20%。如果消费意愿继续走低,未来几个月订单可能会再次减少,连带着Skyworks和Qorvo射频前端芯片的库存水平已超过6~9个月。而苹果也不例外,据称苹果计划将iPhoneSE3今年的出货量从2~0万下调至1~万台,砍单幅度超过20%,很大程度上是因为iPhoneSE3在发布后需求量未达预期。

CINNOResearch公司表示,今年年初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和环比双双出现收缩背后的原因,在于受到宏观环境影响,手机厂商开始降低市场预期和着手削减手机供应链订单。而春节后国内多地疫情出现反复,为国内手机厂商复工复产带来较多不利影响,也是国内智能手机整体表现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市场看来,高端机型的需求持续疲软,才是导致国内手机市场发展节奏放缓的根本原因。

▲与年相比,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八大类两年平均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食品烟酒、居住和医疗保障。

对很多更注重性价比的消费者而言,手机处理器在后骁龙时代,更高的性能表现难以抵消高功耗和高发热带来的问题;全面屏普及之后逐步从高刷、护眼转向10-bit、HDR10+和2K等硬件成本与用户体验并不匹配的提升;超大底、更高像素的镜头玩法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也并非刚需;电池快充技术从65W到W用一些用户的原话就是“我可以选择多充十分钟”。当然,对游戏玩家或发烧友来说,各种技术的更新迭代另当别论。

就用快充举例,如果说充电功率从20W到65W,消费者感受到手机续航体验的正反馈值是,那么从65W到90W,这一数值可能会降低至60甚至更低。而如今的智能手机在创新技术的应用层面,几乎没有哪一项能为消费者再带来的正反馈值。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智能手机诞生15年后的今天,软硬件的场景和需求已经被这个行业充分挖掘,体验的迭代再也没有当初一代机皇一代神的荣光,包括苹果在内都几乎两只脚迈进入了“挤牙膏”阶段,从而直接导致了用户换机周期的增长。

写在最后

从年至年,智能手机市场每年上市的新机型从款跌到了款,随着一些中小品牌退出舞台,行业资源逐渐向头部大厂靠拢,竞争也越发白热化。然而对于任何一个成熟的红海市场而言,都会不可避免地进入创新的瓶颈期,而且国内的智能手机企业也从未停止自主研发的脚步。譬如若是年屏下摄像头技术的实际体验可以得到极大改善,将有机会以真全面屏为契机,推动市场形势的改善。抑或折叠屏产品在未来可以真正得到普及,以产品形态的变革,引领智能手机体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不过在此之前,厂商们可能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和更好的心态,去面对市场态势变化带来的落差。同时,如果能再多聆听一些来自消费者的声音就更好了,比如“现在普遍新机上市两个月就降价,谁还追着新机买”,“一个品牌几个系列,一个系列几个机型,一个机型几个配置,一个月几场发布会,真有必要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4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