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的演技之三灵气四溢的陈情令

发布时间:2023/2/27 16:56:32   

本系列文章:

*的演技(之一):四分钟短片《买耳朵》

*的演技(之二):灵气四溢的《陈情令》(上篇:少年感)

按郑裕玲对*在《陈情令》中的演技的评价,除了“少年感”,最备受赞誉的另一点是“哭戏”。

有人统计过,《陈情令》里总共有多达88场哭戏!怪不得*后来在一次采访中说,他这一辈子的眼泪大概都在戏里流完了,戏外是不会哭的。作为观众时的我,只是随着剧情与表演体会感受;到我转变身份成为研究者,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要演好哭戏可真不简单!哭戏要演得好,至少有两大要点:(1)要哭得好看;(2)要哭得有层次感与区分度。以下按这两个要点展开分析。

现实中的人哭,大多其实是很难看的:面部肌肉扭曲变形,泪如雨下涕泗横流,形象可谓是一塌糊涂。演戏的哭却是既要感染观众、带动情绪,又要保持美感,真是谈何容易!深入研究哭戏之后,我才知道原来琼瑶是有专业的法门去训练在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里的女演员哭得好看,达到“梨花带雨、楚楚可怜”的良好效果,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哭得难看、影响形象。虽说琼瑶剧大多都是剧情狗血庸俗,但她的剧里的女演员的哭戏在感观上呈现得很美却也是事实,我们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必一棒子打死。琼瑶训练女演员哭得好看的专业法门是什么,无从得知(估计是商业秘密,不会外传),但她所提出的训练后要达到什么效果才算哭得美的要求却是公开的:其一,眼泪必须是居中流下,也就是要从椭圆形的眼眶中间 处流下,从眼角流下眼泪属于不及格;其二,泪珠要一大颗一大颗地滚落,名符其实地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因此“泪落如雨”那种眼泪连成一大片地倾泻而下也是不及格的。显然,这些要求都是为了哭得好看。

*肯定没接受过琼瑶的训练,但他的哭戏呈现出来的观感却完全符合上述的要求。大概真理都是相通的吧,怎样才是哭得好看是客观的,具体要怎么做到就可能是“条条大道通罗马”了。看*的哭戏(不仅仅是在《陈情令》中),确实几乎所有的眼泪都是居中流下的——有少数几次不是居中流下是因为躺着哭,没法违背物理法则,眼泪就只能从眼角流下了。而且眼泪确实也都是清清楚楚地一滴一滴往下滚落,不是一大片地流淌。我对比过其他号称也是擅长哭戏的演员,TA们的眼泪就并不是每一次都居中流下,也并不是每一次都一滴一滴地滚落,确实在美感上稍差了一些。*在《陈情令》的众多哭戏中,最唯美的一哭,无疑是收录在片头那闭目吹笛时的流泪。下面连截两图,可以看到那一滴泪滚落的过程——

这一幕好看到有人不相信是表演出来的,怀疑是用电脑合成的后期 。然而《陈情令》的剧组挺穷的,只为了一滴泪流得好看就花大钱搞 实属大可不必。更何况如前所述,*所有的哭戏都是这样的,只不过这个镜头是怼脸拍靠得最近也就拍得最清楚,给观众在视觉上的冲击力最强罢了。后来*演的话剧《如梦之梦》的结尾处也有一场哭戏,是一边读信一边流泪,现场观众都说他的哭确实就是一颗一颗的泪珠居中流下。这种众目睽睽、也不能NG的话剧最能证明这不是电脑 。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哭得如此好看呢?琼瑶的训练法门不得而知,但*的方法是能观察得到的。首先,不得不说又是基因起了作用,就是眼睛要生得好。*的那种眼睛叫“瑞凤眼”,是“丹凤眼”的升级版,其特征是眼眶大、眼尾长,形似小山雀。据说有人曾拿着医院,想要把眼睛整成他那样的。整容医生看了之后一口回绝,说这种眼睛是整不出来的,因为要整就得把眼眶开得很大,把眼尾拉得很长,这样搞眼珠子会从眼眶里掉出来的。眼尾长的好处是自带眼线的妆效,化妆不需要再画眼线;形似小山雀的好处是眼型优美好看;而眼眶大的好处除了也是眼型优美好看之外,正是对哭戏有利:眼眶大,底部的弧度就大,眼泪从眼角的泪腺流出时会在重力作用下顺着眼眶的弧度聚集到底部,也就更容易做到居中流下,而不是在眼角就流出。也是由于眼眶大,泪水有足够的空间在底部积聚成一大滴,才因重力而滚落,便能像断线珍珠一样一滴一滴地落下,而不是来不及形成很大一滴就成片地涌出。再加上*的眼睛之下还有卧蚕,这也协助了眼眶底部有足够的承重将眼泪积聚成很大的一颗泪珠。

其次,跟“少年感”一样,也不是全靠天生一双罕见的眼睛就能演好哭戏的。事实上在这方面,演技有更重要的作用。*在一次采访中提到,《陈情令》播出后有朋友问他用的是什么眼药水,以为他是靠滴眼药水来撑起那么多场的哭戏,其实是靠情绪到位哭出来的。还是话剧《如梦之梦》的现场表演最能证明一切,不可能当众滴眼药水的嘛。

不过我认为哭出来并不算很难,真正难的是要将悲伤控制在有关剧情所需要的恰到好处的程度:一方面,眼泪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要流出,得控制住在悲伤达到顶点时才流出;另一方面,有时眼泪从始至终都只是噙在眼里,并不流出来。如果不局限于《陈情令》,观察*迄今为止参演过的电视剧,就能发现他的哭戏是一直在进步的。在《哦,我的皇帝陛下》中他饰演摄*王北堂墨染,里面有一场哭戏是该剧的经典镜头,当时他的处理是一直把眼泪噙在眼眶里控制住不流下,到悲伤达于顶点时就用抬头闭目的动作促使眼泪流下——这是取巧的做法,把难度降低了不少。在控制泪水什么时候流下、要不要流下这方面达到大成的,我认为还要数《余生请多指教》。这部电视剧的哭戏比《陈情令》少得多,满打满算大概就是三四场的样子,但在控制眼泪方面的难度相当高。尤其是*饰演的顾魏医生在职业遭受重大打击时却碰上女朋友兴高采烈地带他去见家长的那一场戏,要表演出不敢让女朋友及其父母知道坏消息的矛盾心情,因此既要有眼泪表达悲伤,但又得控制住不能流出来。很多观众都赞叹这一场戏里*生动地演出了什么叫“强颜欢笑”:眼睛在哭,嘴巴在笑,同一张脸的上半部与下半部的表情是完全割裂的。眼睛噙着泪,泪花一直在眼眶里打转,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陈情令》里其实也有类似的场景,那就是师姐要嫁人了,穿着嫁衣去乱葬岗的山下见魏无羡。这一场戏里*要表演出悲喜交加的情绪:悲是自己不能出席师姐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甚至帮不上一点忙;喜是师姐毕竟是嫁给了她爱的意中人,他要替她高兴。这一场的演绎也是一边在眼眶里噙着泪水,一边却要笑着向师姐道喜。但魏无羡的设定毕竟是乐天派,遇到任何事情都是尽量只想好的一面,不去多想不好的一面;而且在这场戏里他的高兴是由衷的,并不是要强颜欢笑好骗过师姐,所以悲伤的情绪转瞬即逝,与《余生》那一场的哭戏是有着微妙的区别的。

总而言之,哭戏的 难度,不仅仅是要哭就能哭出来,更是要控制得恰到好处,时机与强度都要把握得分毫不差,固然不能不够悲伤,但也不能比剧情所需要的过了头,否则一律都是哇哇大哭的话,也没什么意思了。而*在不同的电视剧的哭戏里,都能相当不错地呈现出很强的控制力,获得了“最会哭的男演员”之称。(其实他还有“最会笑的男演员”之称。)

写到这里,我却是想起《人物》杂志对*的采访中提到他 次正规拍摄的电视剧《狼殿下》拍哭戏时哭不出来的内容——

这个采访的 还附上原始的采访对答,比正文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顺便说一句,《人物》杂志的这个长篇采访写得非常非常非常好(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粉丝里有一群叫“采访粉”的特别存在,TA们不是因为*演的电视剧或在舞台上的唱歌跳舞的表演而粉上他,而是因为看了他的采访而入坑。确实*在采访里的表现跟很多明星相比特别精彩(事实上反而是有很多其他明星的“剧粉”看了采访之后会觉得角色滤镜破碎而脱粉,在*这里采访却是他的一大“固粉”利器),但采访毕竟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如果采访者的水平不行,提的问题也就无法很好地激发出他的言谈魅力。而《人物》杂志的采访却是 的,除了这文字采访还有视频采访,后者也不错,但我认为还是文字采访要精彩得太多太多。不过在网上搜索的话,基本上只能找到视频采访,文字采访在当年因为是作为封面人物卖钱的(当年限时一个小时就卖出了20多万份,每份50元的价格,因此是破千万的销售额,被惊呼是“拯救了纸媒”),版权保护下网上找不到现成的电子版,最多只有像上面那样将页面拍下来的图片。这两张图片拍得比较清晰还行,完整的版本都拍得不太清楚。

很多人评价*是“天赋型演员”,我只看过《陈情令》的时候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部电视剧里他的表演特色就是“灵气四溢”,似乎是在凭着本能来演戏,魏无羡这个角色特别适合他,他的个性很像魏无羡,甚至有人说魏无羡这个角色好像就是专门为他量身订造的一样,所以他能演得那么好。然而随着我对他的深入调查,尤其是看了上述《人物》杂志的访谈之后,才知道这个认识是大错特错的。这个误会其实连《陈情令》的导演都有,她在这部电视剧拍完之后很久再见到*时,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他的性格并不像魏无羡,他只是在拍戏时为了“入戏”而在片场里刻意地表现成像魏无羡那样吱吱喳喳、说个不停的“话痨”,也就是他即使没在拍摄时也保持着处于角色的状态之中。但拍完这部戏后过了一段时间就“出戏”了,从这个角色中脱离出来,恢复自己的本来性格,才让《陈情令》的导演意识到原来他跟魏无羡其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其实*不是从一开始就那么擅长表演的。就拿这里专注的“哭戏”来说,要不是看了《人物》杂志采访里这一段关于《狼殿下》的拍摄内幕,根本没想到以擅长哭戏著称的*竟然在 次正规演戏时有过连哭都哭不出来的经历。对比他拍摄《陈情令》时对哭戏的驾轻就熟,恍然有一种“两岸猿声啼不绝,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感慨。

再说“哭戏”的第二个要点:层次感与区分度。这乍一看应该是两个要点,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因为“层次感”是指同一场哭戏的不同阶段要有区分度,而区分度就是指不同场次的哭戏要有不同。

B站里用“魏无羡哭戏混剪”可以搜到不少剪辑视频,从中可以看到很多种不同的哭:悲伤的哭,委屈的哭,惊恐的哭,愤怒的哭,哭中带笑……但如果没看过电视剧,不知道情节上的前因后果,看这样的混剪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要有这些不同的哭,代入感不强,也就体会不到个中表达的不同感情。所以这部分的分析可能 还是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去体会。

要论“哭戏”的层次感,《陈情令》里最经典的要数“血洗不夜天”这一场,从一开始魏无羡还试图跟仙门百家争辩是非对错、到发现越辩只是越纠缠不清(这一阶段以“笑中带哭”为特色,这里的“笑”又有着讥笑、苦笑等的变化),到大开杀戒(这一阶段以“带着邪气、杀气、有时却又是神性的哭”为特色),到师姐突入战场(这一阶段以“惊恐的哭”为特色),到师姐横死(这一阶段以“愤恨、崩溃的哭”为特色),到自毁过于强大而遭人觊觎的阴虎符(这一阶段以“哭中带笑”为特色,与前面的“笑中带哭”的区别在于这里是以哭为主,而不是以笑为主,情绪的重心在于看透人心险恶之后的悲凉,只是故意用讥笑的表象来传达),到 跳崖自尽(这一阶段以“绝望的哭”为特色, 却又一下子从哭转化为笑,传达出一种终于从世俗的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舒心)。

哭戏要有层次感或区分度,关键在于要根据每一场哭戏的每一个阶段的具体需要来设计与表达。正如经济解释一样,没有 的 ,只有不同局限条件下的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哭戏亦然。但口头上说说是容易的,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当然是演员要对哭戏所在的剧情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将自身代入进去。前面引用《人物》杂志采访*演《狼殿下》时遭遇的挫败,这固然是反映着他因为不是表演学院的科班出身而面临着不懂表演技巧的困难,但不懂技巧还能表演成功的话,这又何尝不是他的另类优势?因为这就只能靠着将自身充分地融入到角色里面去了。这种表演方式,以前叫“体验式表演”(演员体验角色),在《陈情令》之后就改成了一个更鲜活生动的形容,叫“献舍式演技”。“献舍”这个术语是原著《魔道祖师》里设定由魏无羡发明的一种魔道诡术,是指活人把自己的身体献给一个妖魔*怪,以换取对方帮他完成复仇之类的心愿,献舍后原主会*飞魄散,被献舍的妖魔*怪则名正言顺地占据他的身体,不会因为任何仙门法术或法器的攻击而被驱逐(与此相对的“夺舍”是妖魔*怪强行夺取活人的身体占而据之,能被仙门法术或法器驱逐)。魏无羡死后能复活到莫玄羽身上,就是因为莫玄羽自愿地献舍给他。*将魏无羡演得如此的活灵活现,便有书粉套用这个术语,以此比喻他在表演时就好像是献舍给了魏无羡,让这个“纸片人”(指小说或漫画、动漫中的人物)活了过来,从书中走了出来,仿佛是*的躯壳容纳着魏无羡的灵*一样。

除了“献舍式演技”是因*演《陈情令》之后才出现的术语之外,还有“共情”也是同样的来历。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表演效果的,在此之前这种表演效果被称为“感染力很强”、“感染了观众”,在《陈情令》之后就改成了这个也是更为鲜活生动的形容,叫“观众共情了角色”。“共情”这个术语也是原著《魔道祖师》里设定的一种法术(没有清楚地说明这是不是魏无羡发明的,因此也没有清楚地说明它是仙门法术还是魔道诡术),是指活人与**双手互握,活人就能站在**的视角共享TA的生前记忆。这本来只是作者为了方便以**的视角倒叙讲述过往的事件而编造出来的一种法术,在《陈情令》之后就引申为形容演员的表演有很强的感染力,使得观众像是与之共情一样,代入了他的视角与立场去观看剧情,随着他的悲喜而悲喜,爱他所爱,恨他所恨,笑着他的笑,哭着他的哭,情绪完全被他牵动。

*的表演特色正是以“献舍式演技”与“共情”能力很强而著称,不仅仅是在《陈情令》这一部电视剧里,在以后的电视剧里也是如此。如《 部队》饰演的顾一野,连熟知他的粉丝都说追剧期间把*本人也忘记了,那段时间看到*拍的广告、vlog会觉得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顾一野是真实存在着的另一个人,他甚至比*还更有魅力。看过话剧《如梦之梦》的观众也有类似的说法:表演开始之前演员出来绕场一圈向观众致意时,还觉得*是个大明星;表演开始之后看到他饰演的“五号病人”,却觉得他就像是刚才排队入场时跟在自己身后的普通人,一点大明星的痕迹或气质都看不出来了。也就是说,在表演时,虽然脸还是*的脸,但灵*已经换了另一个人,是他正在演绎的那个角色,因此观众会觉得那不是*,只是样子长得有点像*的另一个人。就是这样,*在表演时会把自己“献舍”给了角色,从而达到引起观众对他的角色的“共情”的效果。

达到“共情”的效果的好处,是观众看电视剧时代入的是*饰演的角色,而不是做一个冷眼旁观的第三者或代入了别的角色之中。不少观众表示,看其他人的表演,比如哭戏,看到演员流泪,可能演技也挺好的,但观众最多是在脑海里浮起这样的想法:哦,他在悲伤。也就是演员的表演只是能让观众get到他想表达的感情。但是看*的表演,同样是哭戏,看到他的角色哭,观众根本就没有演技好不好啊、他要传达什么感情啊……之类的想法,而是心里也涌起强烈的悲伤之情,甚至跟着一起哭出来。这就是“共情”:让观众忘记了演技的存在,跟着演员一起沉浸在当下的那种情绪之中。另外,观众在观看时会选择代入到*的角色之中,因此会自然而然地偏爱、心疼他的角色。比如《余生请多指教》,这类现言(现代言情)剧以往的特点都是女主视角,因为观众主要是女性,她们更倾向于将自己代入到女主,甚至是“梦女 ”(这是指现言剧的男主其实是一个 给女性观众用来作梦的“工具人”)。然而这部电视剧却出现了“全网心疼男主”的观影效果(这是我在“豆瓣”的电视剧专组中看到的一个帖子的题目),观众代入的是*饰演的男主,无论他是在事业还是爱情中受委屈、受挫折都得到大家的心疼,男女主角之间出现矛盾也是几乎全员齐刷刷地都站到他的那一边,这是因为观众共情了他的角色,觉得是自己受委屈受挫折,出现矛盾时也会站在他的立场上。要注意的是,“献舍式演技”是达到“共情”效果的一种途径,但不是 的。要达到“共情”效果,还有别的方式,但还是留到*的其它电视剧里再细说吧。

其次,哭戏要有层次感与区分度还很依赖于演员在表情管理方面的能力。*有“表情管理大师”、“表情管理硕博连读”之类的称号,形容他任何时候做任何表情都不会崩(不仅仅是演哭戏时),这一方面确保了他做任何表演(包括哭戏)都是好看的;另一方面是擅长表情管理就能以微表情区分出类似感情的不同表现,正是(包括哭戏在内的)表演有层次感或区分度的另一大关键。

与擅长表情管理形成鲜明对比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面无表情,说得好听是高冷、酷,其实就是面瘫。出现这种问题,原因可能是演员的演技不行,不懂得如何调动面部肌肉来做微表情;但更可能的是现在娱乐圈中人很多都做了整容(包括填充硅胶、注射波尿酸),这就造成面部肌肉僵硬不自然,控制不了做微小的表情变化。韩国盛行整容之风,始于娱乐圈却不限于娱乐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国演员在演技方面被批评得最频繁的缺点正是“面瘫”。如今中国的娱乐圈中人不少都在韩国受过培训,也深受此风影响,年纪轻轻就已整过容。而整容的后果可不仅仅限于面瘫,更深远的影响是年纪稍长(20多岁中期)就会开始面部“馒化”(像发面馒头一样肿胀起来),显得越来越胖,怎么努力减肥都无济于事,因为这其实不是胖,而是整容的后遗症。看看近年来的韩国明星都是这样的,规律性很一致,充分证明了这是整容造成的。*不是韩国的造星流水线的产物,不要说整容,连打耳洞、染发这类日韩娱乐圈通行的习惯都没有。对比他从小到大的照片,眼鼻口颊的轮廓无不保持着前后一致,有些表情(眯眼、大笑)甚至是一模一样,可见没有整过容。出道之后还没红之前,在经纪公司的要求之下他每周都要拍视频(称作“视频周记”)给粉丝看,而整容后需要远远超过一周的时间让面部休养恢复,这更加有力地证明他从未整容。拍《陈情令》时有一次出了意外,他的鼻子被一根 掉下来打中击伤,导演怒斥那名造成事故的工作人员,他一边给那工作人员开脱,说他也不是故意的,没事没事;一边还开玩笑缓和气氛,说幸好自己的鼻子是原装的,否则这么一下重击会将假体打飞了出去……

另一种情况是面部一做大动作脸就会崩,变得很难看。出现这种问题倒是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演技不行。前面也说过了,普通人哭其实是很难看的,因为面部肌肉会扭曲变形,哭得好看是需要专门练习如何有意识地控制面部肌肉的,既要传达出悲伤的情绪,又不能崩成难看。这方面对比最明显的是同为《陈情令》的江澄的演员。那演员是中央戏剧学院的科班出身,长相也很俊美,而且是那种予人以“锐利感”的美,非常符合他所饰演的角色江澄的“刀子嘴、豆腐心”的人设。他拍摄《陈情令》时还在读大三,《陈情令》开播的前一天正是他参加学校的毕业典礼。他的演技也很不错,但就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表情管理不行。每次一演到愤怒、悲痛这类需要面部做大动作的表情时,脸就会崩得很夸张,以至于被网友做成了表情包。

总之,哭戏要演得很,并不简单,就算是科班出身的演员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其实哭戏只是反映演员在“入戏”(献舍式演技)、表情管理等各方面能力强弱的一个侧面。如果这些方面的能力都强,那就不仅仅是能演好哭戏,还能演好很多很多别的戏。比如很多电视剧都会有的“雨戏”,要演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普通人在大雨淋头时自然的反应动作就是闭眼以保护眼睛,但这样就不好看了。要演得好看,演员必须对抗天性一直睁大着眼睛,还要睁得自然,不能动作做过了火变成怒目圆瞪。*在《陈情令》的“穷奇道雨夜”这一场戏里的表演,就堪称是完美的示范。顺便说一句,不少爱好金庸小说的观众在看了这一场戏后,都觉得这简直是拍出了《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的样子,特别有武侠feel。希望能重拍《笑傲江湖》,由*饰演令狐冲的呼声,从这时就开始有了。后来*给手游《新笑傲江湖》拍广告,里面的造型让很多人一开始竟然误以为那是“手办”(见下图),纷纷去询问这个令狐冲的手办的价格是多少,自此想看他演令狐冲的呼声就更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