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市场 >> 那么多改编自红色经典的舞台作品,为何成功
极目新闻记者张聪
通讯员周媛媛
武汉的6场演出结束之后,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豆瓣词条下,多了好多新的惊叹。
“被美到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人类发明了语言,但也要记住语言不是一切”;
“音乐、光线、肢体和表情,只用这几样来讲故事,是一种全新的观感,谍战这种人人闭着眼睛都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的故事,还能把它演绎得这么美这么打动人,真的很了不起”……
真的很了不起。创造它的人,来自上海歌舞团。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经由红色经典改编而来的舞台作品不在少数,但似乎最成功的作品,唯有已经在全国巡演多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电波”的成功是偶然的吗?它的经验能给同样进行着改编的舞台剧作品些许经验吗?在“电波”于武汉巡演期间,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与首席舞者朱洁静、王佳俊曾接受江城媒体采访,谈到了他们经由“电波”,改编红色经典收获的一些心得。
从“商人”到“记者”
新报的设定给了舞剧“电波”新生命
年放映的红色经典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地下*员李侠是一个商人,其妻子兰芬原是一位纱厂女工。到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李侠变成了报社编辑,由这个身份出发,报馆成为这部舞剧的重要场景地——大段的齐舞在此上演,在剧情进展中起举足轻重作用、分别伪装成摄影记者、社长秘书的国民*特务,也跟这个场景密切相关。
采访中陈飞华提到,要还原上海年的历史氛围,更要再现影片的一些故事和情节,他们必须要有所创新,“原来,电影里的李侠是一个商人,这个身份便于他进行隐蔽工作。然而这样一个角色在舞剧中呈现的话,他涉及的面和当时上海‘远东最大城市’的属性可能不太一样。”
基于时代特征和城市特征的考虑,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李侠放在了新报报社,“有了报社这样一个设定以后,李侠变成了报社的一个编辑,里面有社长,有摄影,有秘书各色人等,会很新。”
报社的设置不仅给了主要人物符合身份、情境的出场方式,更将舞剧《永不消失的电波》的舞美上升了一个新台阶。观剧中许多观众表示,泛*旧报纸打出的事件背景在剧中起到了强烈的提示和剧情串联作用,而最后李侠牺牲、上海解放时街头的路人手举报纸庆贺的画面,也能让人一秒想到英雄,“效果极度催泪。”
相比艺术,它更生活
“电波”放弃了从舞蹈的技术属性出发
从电影到舞剧,表演难度极大,因为舞剧是没有任何台词的。
接受采访时,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提到,“电波”戏剧性很强,因此在排练初期,他们开始进入的是戏剧表演的加强式排练,“而且电波跟其他舞剧还有些不太一样,它比较倾向于生活化的形象,所以我们一方面是在剧场里揣摩学习,一方面也要去看电影电视同类题材,找寻一些艺术的灵感。”
兰芬的饰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舞蹈家朱洁静提到,在电波中,弄堂其实就是兰芬的主要生活场所,“可能我所有的独舞片段,包括双人舞的大量舞段都是以家为单位,然后在家里面做什么呢?可能就是扫地做饭、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她特别提到舞剧中的绝美段落《渔光曲》,“它就是还原一个上海女人的一天,清晨跟左邻右舍打招呼、买菜、在弄堂口送完丈夫上班……其实就是很寻常,也挺像今天中国很多城市里的女性。”
这样的人物,让朱洁静觉得,“电波”的第一步并不是从舞蹈出发的,“就是我们不从舞蹈所谓的技术属性出发,而是我们以这两位普通人的角度,从人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生活的真实当中出发。”
红色舞剧中有生活,有情感,这是“电波”初创时的坚持,陈飞华说,编剧和导演们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把李侠和兰芬作为英雄概念去思考,“这就是电波的一个艺术特色和风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