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李瑞赟评动员的力量五四运动何以在上海

发布时间:2023/5/7 13:14:10   
白癜风诚信单位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71.html

《动员的力量》,陈以爱著,开源书局年9月出版,页,新台币元《动员的力量》是陈以爱老师研究五四运动的新作,也是其“东南集团与五四研究系列”三部曲之一。所谓东南集团,“指以上海为活动舞台的社会精英。他们非*非商非学非报,亦*亦商亦学亦报,是势力可畏的权力精英”。“集团”一词,源于陈寅恪在《唐代*治史述论稿》中提出的著名概念“关陇集团”,其优势在于“可涵盖精英人物多方面活动,不受限于专史研究的视角”,亦突破过去对单独个体或单一群体的研究,而以相对整体的视野进行考察。(《动员的力量》1-2页,以下引用本书仅标注页码)提起张謇、基督教青年会和复旦大学,大家也许分别想到的是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基督教会有关青年的组织以及今日中国的顶尖高校。前述这些大致不错,但如果我们以上海五四运动的视点观察,则会看到这三者间迥异于前述的面相和关联。如所周知,五四运动起源于北京,但真正使之扩大为一场波及全国的大事件,甚至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在上海发起三罢(罢工、罢课、罢市)之后。针对这样一个近乎“常识”的公众认知,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问题:五四运动何以在上海造成如此轰动的影响?

前人的研究(如周策纵、彭明等人的经典研究)在涉及上海的五四运动时,一般只是比较笼统地说,在学生的爱国热情感召与努力动员之下,上海各界纷纷对学生产生同情,最终形成波及社会各个领域的五四爱国运动。但问题在于:学生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迅速动员,如何推动学、教、商、报各个行业以及广大市民阶层都投入这场爱国运动中?换言之,推动上海学潮兴起和蔓延开来的“动员的力量”来自何处?作者认为来源有二:一是东南集团本身的强大影响;二是基督教青年会在组织层面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在“前言”中,作者主要交代了“东南集团”这一概念的界定及相关思想资源(即陈寅恪的“社会集团”研究方法和瞿宣颍有关掌故学的论断),也对既有的五四研究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与反思。作者认为,“未来五四研究的突破之道,必须借助上海史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而揭示出本书的写作方针,即突破后设的以国共两*为中心的革命史观,将视野集中于活跃在上海的各界精英所形成的“隐性*团”。同时,注重从组织和人事两方面考察发起五四学潮的重要组织——上海学联。本文将通过东南集团、青年会、复旦、上海学联这四个关键词来展开评述。

一、弱国的武器:商战与抵制运动

中国近代史的演变,是以一次次败仗逐渐展开的,尤以年甲午一役败于东邻小邦日本,影响最为深远。以*事而言,这意味着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海*力量的全盘覆没。*事失利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反思,倾向之一即为曾国藩、薛福成等洋务派官员由商鞅“耕战”思想转化而来的“商战”理念。然而,这一说法早先还不过停留在提倡阶段,只有到了郑观应系统论述“商战”时,商业在中西竞争中的意义才被提升到“立国之本”层面(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页)。

对一个*事弱国来说,商战大概是不得已的抵制之举,这一多少由无奈催生出的理念,却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就积极层面而言,至少在某一时期使得民族工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就消极层面来讲,尽管无法通过“硬实力”来捍卫国家的尊严,但这种消极抵抗至少一定程度上保全了国家利益,比如年因美国《排华法案》而掀起的抵制美货运动和年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抵制日货运动。后者恰与五四上海学潮的扩大有着深刻关联。

年上海的学潮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出现“三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局面,与东南集团的前辈郑观应所提出的“商战”理念有莫大关联。东南集团的成员横跨教、*、商、学、报,“要角”是“江苏省教育会的张謇、*炎培、沈恩浮,青年会的余日章,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李登辉、朱少屏,江苏省实业厅的张轶欧,华商纱厂联合会的聂云台、穆杼斋和穆藕初兄弟,上海银行工会的张公权、钱新之、陈光甫、徐寄庼、徐沧水,《时报》的狄楚青、《申报》的史量才、《时事新报》的孟森、张东荪等”(31-32页),其中的领袖人物是“状元实业家”张謇,首席谋士是张之洞曾经的高参赵凤昌,并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北方阵营关系良好。

早在晚清时,张謇等人的“实业救国”行动即是对“商战”理念的实践。美国年颁布排华法案之时,东南集团曾短暂地发起过抵制美货运动,此后,随着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中心的美国各界对中国社会建设的热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367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