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市场 >> 中国传统文化,豫剧舞台艺术,唯美与猎奇
本文乃作者敏敏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和大家说说机关布景:城市剧团的灯彩布景,扎彩布景进步的发展,在提高票房价值的激烈竞争中,剧院经理便聘请美工、电工、特技工、木工、铁工、纸扎工,动用社会上的各种能力到舞台上来,创造了电光布景、机关布景,并且很快风靡一时,盛行于大小城镇,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四十年代初沦陷后的开封,精神空虚,寻求刺激,消费游乐,活跃一时。相国寺快乐大戏院首先推出恨据《西游记》故事编写的一些剧目,人妖变幻、腾云驾雾、琼瑶仙官、*魔地府、山川奇转、云烟缥缈、星光闪电、飞槭斗室等等很快,安阳、洛阳也出现了此类剧目。《白蛇传》、《火烧红莲寺》、《牛郎织女》等能够发挥机关布景特点的戏风靡一时。开封曾上演机关布景戏《宏碧缘》、《天河配》等。不久,这股风又跨越了省界,传到了西安。抗战胜利前后,西安的一些豫剧团也上演了机关布景戏《血泪子》、《驴头太子》上座率非常好。
牛郎织女抗战胜利后,河南的开封、洛阳、许昌、商丘、新乡、郑州等地的豫剧舞台机关布景仍很盛行,省外的西安、兰州、宝鸡等地的豫剧团亦是如此。一直活跃到五十年代初期。几乎各县均受影响。这种戏剧动态一时风起云涌,在豫剧的发展行程中造成的影响如下:我认为它拉长了剧本的结构,使其具有表现布景机关的过程都加长成为戏剧情节,甚至使一个晚上的戏,成为连演半月的连台戏。就以《白蛇传》为例,黑风山青蛇白蛇大战的场面,非常适合机关布景灯光的发挥。一开戏就加了两条大蟒在石中滚翻咬斗的场景,然后又跃入空中,蟒口中吐信,进而变作宝剑斗法, 青蛇斗败,落入山沟,白蛇飞下,化出两朵烟云,烟云散后,现出青蛇白蛇变成女妆的形象,青蛇臣服,甘保白蛇下山。主仆俩结伴游湖又是可以表现下雨、划船、水中波浪等特技的地方,因此也可以大加发挥卖弄。
白蛇传原剧本没有白府门前告别,可为了表现一坐寺庙门头上匾额变字的技巧,便又增加了一场。又编造了街坊邻里贺喜成亲等,一下加了一出戏。那么第二天或半月后再接眷演第二本。把原传说大加铺排盗库银,开药铺,布瘟疫,巧治病,县官坐轿民间私访,白蛇把轿中的老爷变成少爷,而县令由观众席后狼狈而出,怒气冲冲地要审白银失盗案,逮捕许仙,白蛇与青蛇又闹公堂,县官又飞离公等等表现了一番。再过多少天再演第三本,法海坐禅,山下东南方冲了他的法气,他查出为两个蛇妖作怪,下得山去骗许仙,又设计于端阳节让白蛇床上现出原形,吓死等等如此一本一本的演了下去。开封南关戏院的一出《白蛇传》演了十本。前后用了半年才告结束。唱词多为戏串水词,全凭演员自由发挥。每本都有几处十分精彩的布景特技表演,借此招徕观众。
豫剧白蛇传局限了场景的时空关系,这时出现的具象景物,十分逼真繁琐,大量地表现场景内的许多细节,以御街为例,许多传统豫剧中的御街,均是一个过场戏,舞台上什么也没有。可是机关布最的御街则是高楼林立,从街道这头一直望到那头,其间牌坊横街而立,官府门前影壁、石狮子、旗杆、上马石、高台。字号门前匾牌招幌、茶坊门前桌椅小设、庙宇门前香姻缭绕。
最有意思的是四十年代末开封某剧场的机关布景里出现了一条与开封鼓楼街相似的一个街道,远处鼓楼重檐,中有钟楼刺破青天,钟表嘀嗒嘀嗒地走着,指针转着,鼓楼下的街道两边,首饰楼、绸缎庄、烧鸡铺、西药房、茶叶店、洋货行、商楼大厦、霓虹灯、大减价的幌子,街道上车水马龙,挑担的、拉*包车的、逛马路的,人流如海,近处卤肉铺柜台前一人掏钱买肉,掌柜的左手按肉右手拿刀一上一下的在案板上切一除了这只握刀的右手不是画的,其它一切,全画在大画幕上,简直是一幅绝好的风俗画。
白蛇传剧照破坏了以表演技巧的需要与发挥来确定砌末变形服饰夸张的戏曲美学原则,使演员必须服从展现机关布景的需要而活动。白蛇和青蛇的游西湖,本来是在舞台上走圆场。可是面对那么一个非常具象的布景,无论你怎么转来转去,离不开那么一棵柳荫之下,一座亭台之角,几块湖石之中。船上白蛇向许仙赠伞之举,在舞台上虚拟表演时,有探身、晃船、稳神等动作,可机关布最中的小船,长不过两三米,上面还有一个船夫,再站上许仙共为四人,而船前船后水滚子不停地转动,波浪翻腾,身后又有铁丝做的雨不停地左右摇甩,灯光电闪霹伤雷鸣,不要说虚拟的程式表演难以发挥,既便发挥又有谁会去注意?观众的视线早已为舞台的特技所分散了。
再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楼台相会为例,本来这对恋人在一桌二椅的戏台,上表演,其忧伤的心情,不但要通过唱词,而且要通过舞蹈舞台调度共同表现。可放在了机关布景的楼台上,总共只有两三平方米的地方,面前的栏杆上红绿彩灯此明彼暗,身后的大厅内彩灯轮转变换脊窗纸的色调,楼周围一圈闪烁着节日彩灯有规律地闪动放光,使得这两位演员只能扶栏清唱了。即使有些什么动作也为满台一明一暗的五彩灯泡淹没了,形成了两种不同艺术风格同时并存的局面。
梁山伯与祝英台四十年代的舞台,都是出将入相三面观众马蹄形戏台,又无边沿幕条的装置,根本无法使用写实的布景和灯光装置。为了使用机关布景,必须进行改动。一般来说,戏台本身不动,只在遮堂格栅和后台进行改造。将后台与前台的隔墙打开,装一个五六米宽、四五米高的小台口,台口的两边开上出将入相的门,小台口上悬横沿,横沿上往往写有剧团名或布景社的社名。横沿后装一道可启闭的大幕,大幕闭上,还是原来的舞台,一桌二椅,照原样演出,大幕拉开便是机关布景。其实布景区是在原来后台的地方设置。因此布最无需太大,宽也就是五六米,高也就是四米,深也不过四五米。
景虽不大,但地方窄小,副台又是化妆服装区,换景换灯光按装机关特技都比较费时间。中国的观众,根本就没有等着换最的习惯,于是,当幕闭上之后,演员就在幕前象平常演戏一样的进行演出。当演到需要进入布景的时候,布幕拉开,演员再步入景区表演。这样就形成了一场幕外的虚拟表演,一场实景的实地表演的演出形式并存的现象,建立培养了一支舞台美术队伍。豫剧戏班过去向来没有美工、电工、装置工、制景工,自从有了机关布景,戏剧才开始增加了这些人员。最早快乐戏院经理请的画师倪小红,是上海人,他后来又到了安阳, 到了四川。稍后又有南京人陶渠来到我省。再后天津来的阎德华,先在开封工人戏院,后在民乐戏院,后又到安阳。
豫剧最早到河南来的倪小红收张士龙、何金堂、赵凤鸣、许万春为徒。许万春到洛阳郑州后又领导了布景社,后又与盖韵秋合作,五十年代初参加了郑州中原影剧院的联艺剧团。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以舞台美术为专业并经常流动为各地市县剧团画布景的画师有于海龙、王怀、刘玉衡、连庆云、曲艺龙、陈浩、任岸君、刘焕元、刘焕臣、苗光中、王聿修、刘振亚、于端平等;特技师制景师有王发样、马清芬、王成福、陈秀松、马献坤、王松林、马德元、金子斌、陈家琪、王世才、于耀平、翟秀、王乃容等;灯光师有张文耀、张成海、陈大辨、张德义等。其中许多人,一直在我省从事舞台美术工作。形成了河南的舞台美术队伍。
小编和大家说说光片服装:与机关布最同时出现的还有亮光片服装。演员穿在身上,周身闪闪发光。在服饰上产生了唯美主义的倾向。不少演员不按角色身份穿戴,丫环比小姐还光彩夺目。更有甚者,在遮堂上、桌帔上还绣上主演的名字。为了要派头,将京剧演员台上饮茶的不良风气学了过来,检场人或者跟包的包头师傅端着小茶壶上台为名角润嗓子,使舞台显得既珠光宝气又乱七八糟。
参考资料《中国豫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