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市场 >> 多元现代技艺重塑经典故事杂技舞剧化蝶
近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年学生观剧观展团沙龙日活动在佳都剧院举行,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杂技舞剧《化·蝶》总导演赵明、编剧喻荣*、主演吴正丹、魏葆华出席活动与青年分享杂技舞剧的创作心得,嘉宾、上海歌舞团艺术总监*豆豆受邀出席。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恋传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浪漫主义经典,“梁祝”的故事自西晋传播至今历时近年,从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地方戏曲、流行歌曲、影视剧等各种艺术门类和相关作品争相登上新中国、新时代舞台。
此番《化蝶》从已知的故事中提炼出新意,从古老的爱情经典中萃取符合时代思潮的当代感,将杂技融合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来传递复杂的思绪,让演员们通过在杂技中融入舞蹈技巧和叙事表演,赋予肢体更多的美及戏剧意义。
在剧的创排过程中,总导演赵明表示,《化·蝶》要做的并非只是简单讲述“梁祝”这个家喻户晓的中国故事,而是着眼于蝶的蜕变,借这一“生”的历程来颂扬生命不息的永恒力量。
作为《化·蝶》的主演,吴正丹、魏葆华更是将首创的绝技“肩上芭蕾”带入杂技剧的编排,极大助力了高雅审美情趣的传递。
虽然两位舞者调侃自己是“合起来超过九十岁”的“高龄演员”,但在对演员要求极高的杂技剧舞台,他们还是一如既往保持着严格自律的身体管理和训练。舞鞋磨过肩头,从不懈怠的练习使得魏葆华肩上留下深深的痕迹。当问及荣誉等身的吴正丹、魏葆华为什么还能坚持为舞台付出心血时,他们笑谈,只有舞台才能够真正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舞台的痴迷和眷恋,已经远远超过了疼痛本身。
除“肩上芭蕾”的点睛之笔,全剧还有32项兼具难度与美感的杂技表演轮番上演,使得演出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具有国际化审美的综合表演艺术。
此外,剧中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跨界融合,运用多媒体科技的呈现手法,再现梁祝“化蝶”这一唯美的高光时刻。以虚景营造意境,既达到了高审美情趣的美术效果,又以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呈现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爱情追求, 限度地利用综合艺术的通感,使观感更为丰富、更多层次、更有联想空间和余韵。
据悉,作为“演艺大世界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的重磅剧目,在接下来的11月12日和13日,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主创成员将携《化·蝶》登陆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开启作品全球巡演首站——上海站的演出。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晓璐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