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这份浪漫来

发布时间:2023/3/4 14:25:02   

伴着音乐舞台仿佛一望无垠的夜空,“银河”飞流直下慢慢凝聚成冰立方。

冰立方被激光精雕细琢,五环就此显现出来,徐徐升至空中,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恒星……

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台下观众被奥运五环的完美亮相深深震撼。

00:11

奥运五环标志的展示,是历届奥运会开幕式最重要的一个仪式环节,而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式的五环展示方式让人感受到了难以想象的震撼,如梦如幻。

一时间,掌声、欢呼声包围了会场。此时,站在台下的申纪刚长出一口气。“开幕式整场仪式,这是最紧张的时刻!”一周前,申纪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申纪刚是北京经开区航天企业长征天民冬奥团队的技术总监。在此次项目中,长征天民总承了地面舞台系统和演出装置,要完成火炬展示、五环展示、视频播放等最重要的仪式性表演。

五环亮相短短的43秒,观众看到的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空灵而极简的美感,但殊不知背后有着多么庞杂的系统支撑。“简约并不简单,透过舞台,我能想象出每时每刻舞台下的复杂而忙碌,我的脑中像过电影一样闪现着曾经的片段。”多人、多天的日夜奋战,为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开幕式,个中滋味,只有像申纪刚一样的参与者才能知晓。

当冰立方渐渐“筑”起的时候,他想到了起初草稿本上的几个圆圈……

“ 次见到张艺谋总导演,是在食堂,他一边吃着饭,一边在草稿本上画了几个圆圈,告诉我们,这就是他想要的效果。”这几个圆圈要怎样呈现?看着鸟巢施工现场可以发挥的巨大空间——一个84m×42m×10m的基坑,申纪刚和团队的伙伴们开始了辛苦并快乐的创作过程。

“为了让这个基坑点亮鸟巢‘夜空’,光设计方案就调整了20多次,各种各样的升降台、盖板……”申纪刚告诉记者,地面舞台的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简至繁再到简的过程。从一个极简的基坑,经历了极其繁杂的系统设计、改造,最终有了一个简约而精彩的表达。

对于长征天民冬奥团队来说,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 难题就是航天科技与艺术之美的有机融合。

在这场视觉盛宴中,相信让观众收获 享受的片段之一,便是那如飞流直下的“银河”瞬间凝结成巨大的冰立方。这块通体冰莹的冰立方,总重量约t,升降重量达t。这是什么概念?要知道,一辆小汽车的重量才约1.5t。在这个84m×42m×10m的基坑内要实现的升降载荷超过了一般剧院大型升降台的8倍,是整个开闭幕式 功率的驱动设备。

长征天民研制团队在场地受限的情况下,通过精确控制电机驱动16条链条、16条钢丝绳组成的4套同步传动单元,让冰立方的升降定位精度控制在±1mm。

另一方面,冰立方的升降高度也十分考究。最初,冰立方的上升高度根据导演的创意确定在14m。“基坑深10m,要实现14m的上升高度,就要在升降机构上‘做文章’。所以我们在冰立方内加装了多级伸缩装置,还要通过系统设计,让伸缩装置平稳、快速升降……”说起冰立方起初的系统设计,申纪刚滔滔不绝,然而这样精心的设计在1:1显示效果与 实验汇报中被推翻。经过实物现场测试,导演组发现14m的视角并不能呈现一个完美的直播效果,需要改成10m。这意味着,团队前几个月的努力变为了“0”,一切又要从头再来。团队的人没有任何抱怨,转身投入了新一轮的设计施工。

这样的事情在2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太多。开幕式现场,导演组设计了一个虚实结合的“实物碎冰”环节,申纪刚带着队员们反复的试验,不断的优化材质,仅冰块的材质就筛选了十几种,最终拿出了一个基本可行的方案,但是在项目现场实际审查时,整体效果达不到导演最理想的预期,最终因综合考量而被迫取消这一环节……无数次的论证,无数次的实践,无数次的推翻重来,他们从未抱怨过,也从未放弃过,这就是航天人的初心。

以航天智慧,造魅力舞台。如果说舞台让航天人对美有了 追求,那么在冬奥开幕式项目中,一个个“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实践,就是航天技术交上的完美答卷。

当五环缓缓升起的时候,他想到了那个五环首次吊装成功的晚上……

现场,冰立方被雕刻为奥林匹克的象征冉冉升起,观众的感官穿梭于一场奇幻场景中。五环标志如此惊艳的亮相的背后串联着无数个无眠的夜晚。

准备吊装,取消重来,再准备,再重来……申纪刚想起的那个不眠夜,这样的操作反复重复着,每一分每一秒变得那样难熬。一个通宵之后,终于,晶莹剔透的五环从冰立方中徐徐升起,闪耀在国家体育场上空。那一刻,大家面部表情才轻松起来。

“五环重量3t,长19m,高8.75m,厚度仅0.35m。”对于五环的“身材”,申纪刚每一个数值都记得十分精确,这些数值伴随了他无数个日夜。如果说这些数据不足以震撼,可以想象一下:3t相当于一头成年大象的重量,厚度仅有一个笔记本电脑的长度。如此超薄的大尺寸装置在高空迅速地升降,在强风面前就如同一张纸。这样的装置实现吊装本身就是高难度系数,为了现场美感,导演还要求只能使用两个吊点,这让工作变得难上加难。

“五环从冰立方中升起的过程相当于硬碰硬,一旦二者接触到,后果不堪设想。”申纪刚说。“在航天人面前,没有不可能。”以往大型的舞台系统都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团队,但此次舞台中,长征天民冬奥团队让火箭领域的系统工程技术在此次舞台中得到了应用和改造,打造了国产化的高科技舞台。参照航天结构设计的一些方法,为五环研制骨骼——铝 桁架结构,衣服——LED显示屏,外套——扩散板,最终设计出的五环跟火箭的箭体一样,既坚又轻,使悬吊高度为13米的奥运标志,在将近90分钟的仪式中,即便遇到6级强风,也定力十足。

开幕式当天,环节间转场如行云流水般顺畅,让观众连连惊叹。“地面中央升降台,我们采用‘先下沉、再平移、 上升’的‘小开合’方式。”申纪刚介绍,这种创新方式,能够减少大幅度动作所带来的突兀感,为艺术表演与流程仪式提供了流畅而平稳的舞台,配合整体演出塑造出宁静的唯美。

如果说航天技术让中国制造在此次开幕式舞台中挺起了脊梁,那么在系统工程建设中,对一分一厘的“较真儿”,就是航天精神的延续。

当五环绚丽的灯光亮起的时候,他想起为了万无一失做的各种冗余应急方案……

五环采用了大量LED屏幕,如果某一个单元的灯珠临时“生病”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长征天民采用了双供电、双信号、双屏系统的冗余异形拼接LED显示装置,当一个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备份系统可以无延时切换。同样的道理,所有的升降设备采用一主一备的驱动电机,一旦主机出现故障会立刻切换到备机,并且我们实现了瞬间切换,这样的速度肉眼是根本看不出来的。”申纪刚说,要知道,火箭发射的窗口期还会有两三个小时的范围,但是舞台上的呈现却要控制在秒以内,绝不允许一点错误,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机会。

正像火箭院*委书记李明华所讲:“导演负责精彩,我们负责安全、可靠,为艺术家提供坚实的基础,为艺术创作提供技术保障。”为了确保在冬奥开闭幕式呈现导演的精彩创意,长征天民冬奥团队按航天系统工程方法,对标航天质量控制、风险控制、设计优化等要求,进行了上千次的虚拟仿真试验。

20多次方案修改、多人的团队、多天的付出、上百次的实物实验论证,只为开幕式舞台上的分毫不差。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凝心聚力、精益求精,长征天民航天人的航天精神续写在了冬奥会开幕式舞台上。

开幕式依旧在继续,申纪刚思绪回笼,在歌唱祖国的乐曲声中,东道主中国队入场了,五星红旗倒映在他眼中,伴着一抹湿润愈发闪亮起来。此刻,他眼角的鱼尾上扬,多天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部分图片来自新华社、央视网

记者:卢金曦

摄影:张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27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