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资源 >> 探课在江苏广电的演播室上课是一种什么样的
采写
朱虹颖李思恬王雪妮
图片
朱虹颖王雪妮
责编
付思涵
排版
陈雨航
又一个匆忙的中午,午饭结束后,仙林校区17级和18级的新传学生快步走向地铁站,赶赴一门特殊的课程。在通向鼓楼的地铁上,有人看书,有人打盹儿,也有人唧唧喳喳地讨论待会课上会讲哪些内容,紧迫的时间里似乎也流动着一份欢快。
下午两点半,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的任课老师与同学们见面,带领大家刷卡进入江广的演播室。在演播室里,映入眼帘的远不止电视上所看见的那一方舞台,而是一个相互协调配合的庞杂系统:视频、音频、摄像、灯光、导播。而这些,便是同学们在《演播室节目制作》这门课上学习的内容。
江苏广电大楼
与广电的近距离亲密接触
《演播室节目制作》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向大二和大三的同学们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最初,新闻传播学院要与江苏广电开设两门共建课程,一门课由广电的老师来南大教授,另一门课由南大的同学去电视台学习。最终,江苏广电的专家来学院授课就成了《江苏广电讲坛》,同学们去广电上课,就成了《演播室节目制作》。
“开设这门课的原因很简单:广电的专家,但凡是年轻力壮的,都可以请到学院来开讲坛;那么有什么是带不来的呢?当然是像演播室这样的硬件资源啦。”课程的负责老师尤浩老师如是说。
的确,演播室节目制作是一个需要大量实践与实景操作的过程,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十几块屏幕、几十个按钮,通过实践,同学们的导播能力能够在短时间里得到极大的提高。在真实的情境下,同学们也更能感受到镜头切换的处理以及不同景别的运用,这是“现场感”所带来的优势。
这门课的出发点,就是让同学们能够尽早地与广电行业亲密接触,了解广电行业常见的节目制作的形态和过程。因而,课程采用的是讲座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即在实践操作之外,尽量请更多的业界专家来授课,其内容并不囿于书本,还会穿插着许多一线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每位老师都尽可能地向同学们传授实践经历工作里的干货。
在这门课上,学生能够以生动的的方式了解节目制作的基本原理,与演播室的各种专业器材亲密接触,在学与练的有机结合中获得统筹演播室节目的能力,并完成完整的电视节目创作。这也形成了这门课别具一格的考核方式:在学期的 三周,同学们将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拍摄作品。最终师生共同观摩学生制作的节目,进行点评与打分。
兴趣与热情的触发点
讲座
跨年晚会的制播流程
在 节课上,广电总台的倪宁宁老师给学生们系统地讲述了跨年晚会的制播流程,分享了他在澳门制作年江苏卫视跨年晚会的经历。身为电视技术部演播部主任,他没有讲技术层面干巴巴的知识,而是深入浅出地把我们带进了幕后这一领域。他向学生们娓娓道来在澳门制作节目中的诸多趣事,也讲述了许多令人捏一把汗的事故可能:无论是台前幕后,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一不小心就会成为事故现场。
倪宁宁老师给我们看了他与一条横幅的合照,原来,在跨年晚会的直播现场有一位观众突然掏出了一条横幅,幕后团队所有人都大惊失色,生怕上面是什么不当言论,然而后来发现是虚惊一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这一节课,让同学们体会到了大型节目现场制作的不易,也揭开了广电行业朦胧的面纱,让学生们得以憧憬未来幕后的工作场景。同时,作为课程的开端,它为接下来的课程内容做了铺垫,引导同学们走进课堂的理论以及演播室的实践。
现场EFP导播设计虚拟仿真实验
对于广电人才培养,导播练习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但由于大型活动现场器材多、成本高、场景搭设困难,实地教学难以开展。于是,现场EFP导播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应运而生。该实验系统由南京大学 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发建设,南京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学生登录网站下载课件后,便可以分版块学习演播室节目制作。课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搭建音乐节场景,部署各种灯光,台上有乐队,台下有观众,让学生能够通过虚拟摄像机和虚拟导播台开展实验。在转播前,学生首先要设计舞台灯光和拍摄方案,接着是预转播和调度,然后便是3分钟的现场转播实战。 ,系统生成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导播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该实验,同学们在个人的电脑上就能体验一整套现场导播流程,对摄像机机位的布置、舞台灯光的设计、现场导播的节奏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把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广电的导播技术。
实验截图
演播室现场录DEMO
在江苏广电总台周克胜主任的带领和指导下,学生们还体验了在演播室现场录DEMO(录音样带)的过程。
来到录音室,映入眼帘的是架子上、地上各种高精尖的器材。戴上耳机,立体、富有层次的伴奏声传入耳中, 的音质让人陶醉。同学们音色各异,有的开口就是天籁,完美融进了歌曲,引得声声赞叹;有的则像五音不全的鹦鹉,被专业设备放大了缺陷,听得大家忍俊不禁。
鲜活的录歌经历给同学们带来了难忘的体验,也让大家熟悉了音乐制作的流程,原本只能靠影音和文字想象的录歌场景变成了现实。感到新奇和兴奋的同时,一些原本羞于开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在氛围的感染和带动下,亮出了自己的歌喉。大家纷纷表示,两小时的实战内容比坐在寻常教室里听讲丰满充实得多。
现场体验录音棚内录歌
在实践中触摸时代前沿
谈及《演播室节目制作》选课的初心,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表示,自己想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与实践,对广电节目的制作流程、灯光、导播和摄像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以后的亲身实战打下基础。
在我们的采访中,“有趣”“活泼”成为了《演播室节目制作》这节课的代名词。现场观摩节目录制、亲身在录音棚录歌、深入了解跨年晚会制作的全过程、乃至于化身导播对节目制作进行实战操作........这些新鲜难得的课堂经历让大多数同学都印象深刻。
在授课方式以及课堂互动方面,18级新闻传播学院的敖天丫同学表示,课程涉及到一些实操的问题,需要持续性的互动,她觉得这门课的课堂互动氛围大多数都很棒,比如大家一起分组积极策划准备节目表演,在广电老师讲授关于摄像机使用方法时,同学们也针对自己的疑问有序提出,等等。
现场观摩节目制作
18级新闻传播学院李劭楠同学则认为,广电里的老师非常专业,讲的内容也都包含很多干货,可是大多数还都停留在理论上。“或者我们只能用眼睛去看,而不能手动操作,就挺遗憾的。”她更希望未来的课程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能更多一些亲手操作。
同级的王展鹏同学对于这门课程的授课对象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大二大三一起上,水平不一,大二的大部分同学还是基础比较薄弱,而大三的同学水平相对较高,课程难度就不太好设置,课程内容也更多偏向介绍性,对于我这样的菜鸡来说 实操考核可能会挺有难度。”
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是教学永远的命题,对于广电教学来说更是如此。就像敖天丫同学所说的那样,“真实的接触永远比理论更让人有收获,到目前为止感觉对电视台的工作、演播室节目制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些虽然非常粗浅但是很实际的认识。”
《演播室制作》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切口,使同学们可以透过这个切口深度了解一档节目背后的制作流程,吸收与时代接轨的鲜活知识。
江苏广电内部环境
年是本课程开设的第五个年头,在谈到对选了这门课的同学们的期许时,尤浩老师说道:“在这门课上,同学们可以学到很多 的、前沿的知识,关键是会有实践操作的机会。希望同学们每次课后及时消化老师们讲的东西。因为内容比较零散,概念又多,不及时去消化就会忘了。”
在一档电视节目的背后,是一个庞杂的知识系统,是一个团队的环环相扣。融媒体时代瞬息万变,课本上的理论不会实时更新,但是电视台确是科技发展与媒体应用的交汇处。《演播室节目制作》远远不止于“新奇”、“有趣”,它更是带领同学们跨入广电大门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让有志于广电的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触摸时代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