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中考作文命题多此一举,怎么应对

发布时间:2024/5/29 14:13:20   
中考作文,记叙文和议论文各占半壁江

今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的作文是命题作文,规定的标题是“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标题前面写了一段话: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也可能是情感的“近”,可能是思想的“近”……

既然是命题作文,给个标题就行了,前面非要加上一段话,是几个意思呢?难道要求命题作文非得按这一段话来表现主题吗?

题目中给一段话的,通常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一段话是一个整体语意,得讲究内在逻辑的严谨。特别是材料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考核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还因为材料的逻辑构建出了一个明确指向,也让学生的宿构之作套不上。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成长关键期

这个命题前面给的这一段话,显然并没有严谨的逻辑。但考生如果细看,应该还是可以看出“成长”两个字。

初中三年的确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但这只是一个无可无不可的说法。

从成长角度来说,幼儿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没有哪一个阶段不是成长的关键期,任何一个阶段只要坍塌了,对人生的损伤都是巨大的。至于大学毕业后迈进社会,仍然需要不断地成长,仍然有很多成长的关键期,不可忽视。

从实际生活来说,对成长影响最重要的,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身边的人,而是“自悟”。经一事,长一智。吃一堑,长一智。生活中绝大多数成长,都只能是一种“自渡”,而非“他渡”。

但既不能因此否定初中三年是成长的关键期,也不能因此否定身边有人对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题目给的这一段话,本身也没毛病。

大部分成长靠“自渡”而非“他渡”

无论如何,这段话前面加了这么一句关于“成长关键期”的表述,就是在暗示“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就是“影响我成长的那个人”。从审题角度来说,既然给了一段话,这段话就是整个命题构成的一部分,就必须要看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从这段话中提炼出一些东西来。

不过,既然作为命题作文,为什么不直接命成“这三年,影响我成长的那个人”?这样主题指向就很明确了。否则,作为命题作文,题目本身没有主题要求,却加几句话给一个隐晦的主题指向,这的确有违命题作文的基本原则。

比如这个作文题,如果将“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写成“一个带给我光的人”,在“我”孤独寂寞中给“我”最温情、细致、妥帖的陪伴,主题指向赞美友情的纯净与美好,与成长无关,可不可以判偏题呢?显然是不可以的,这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只是不太符合题目前面几句话暗藏的要求。但命题作文,原本并不需要带几句话。

离我最近的那个人,可能带有神奇的光

现在来审一下题。这个作文题,明显是一个要求写人的题目,这个“离我最近的人”对“我”的影响并不是重点,重点应该是刻画这个人的性格品质、精神世界,要在作文中塑造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离我最近”,就是我特别熟悉,可以是现实空间的熟悉,也可以是精神领域的熟悉,可以对我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以没有对我产生影响。单从“这三年,离我最近的那个人”的题目来说,只要抓住“熟悉”的前提,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可以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好作文。

我在与别人聊这个作文题的时候,有人说,前面给几句话,就是给学生一个提示,让无从下笔的学生,能有个下笔的方向,如果作文底子比较好的学生,也可以不用看。说完她自己就笑了,想想命题作文的确不需要带这样的“仁慈”。

命题作文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被宿构之作套上。且这个命题前面加的这几句话,也是可有可无的话,感觉纯粹是给题目凑字数。若从写作角度来说,既然作为命题作文,不如索性不要给任何提示,只给一个题目,任由学生创造,反倒能激发出多的创新之作。如果非要提一些目标任务,那不如把题型改成材料作文。

在作文命题中这样多此一举的现象还比较常见。比如这个题目,要求以“最美的颜色”为题写一篇作文,前面给的这些提示用意何在呢?如果不写自然的美,不写科学的美,不写环保的梦想,是不是要判偏题呢?

只要写出某种颜色的某种美的内涵,内在逻辑成立,就没法判偏题。

这就是典型的符合“命题作文要求”但对不上命题作文前面一段提示的话,可见前面加的一段话的确是可有可无的。

再比如这个题目,要求以“这是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作文,前面给一大段讲话,来突出重大的政治背景,但那是给作为成年人的青年提供的舞台,显然对于初三考生来说并不合适,所以后面只好又提示,身边的舞台才是“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样的提示,也是可有可无的。

何况,这样的“施展才华”,是指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前面大背景下的“施展才干”,是指向于用自己的才华去做贡献,两者也不是一回事。

哪里能安放下一颗心,哪里就是舞台

建议语文考试的作文如果是命题作文,就不要多此一举地添加信息了,直接给个命题,其实什么都不缺。有时多给了一些信息,可是给的也不太严谨,对于认真审题的同学来说,反而是起到了干扰审题的作用。

但是对于考生来说,为了保险起见,即使命题作文前加了一段话且没有严谨的逻辑,也得好好读一读,好好理解一下,争取从中提炼出这段话的内在指向,命题作文就沿着这个指向去写,以确保主题上的万无一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8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