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优势 >> 干啥偷袭我呢谁也逃不过东北人的同化
原创钟与氏Darla果壳
有人能不被东北话带跑吗?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里,哪怕是高冷的吸血鬼德古拉傲天,遇到铁岭刘波(ber~)后,也不知不觉被带偏,变身东北德古拉,顺嘴就是“干啥?偷袭我呢?”
德古拉傲天还记得那个刘波(ber~)刘海留疤吗?|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weibo连吸血鬼都避不开东北话的魔力,更别说宿舍里一个东北人带出一群东北口音的舍友了,谁都逃不过东北人的同化!
究竟为啥那么容易被东北话带“跑偏”呢?
乡音未改vs口音漂移
口音被带跑其实很常见。有位教对外汉语的老师一直跟我吐槽,跟学生用汉语对话半小时后,自己也会不知不觉地说起乱七八糟的歪果仁普通话。实验表明这种现象不是偶发的个案,在短期情境中(时长从几秒到几小时),成年人在社会交往时确实会发生口音改变,语言特点、社会因素和个人差异对此皆有贡献。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也见过这种情况,每个爱看综艺的人,可能都曾经在人生的某些时刻离奇地染上过台湾腔。
图片来源|《康熙来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当放在长期条件下考察时,人的口音似乎又是相对稳定的。有一个研究曾经调查了长居澳洲的6名美国人,发现其中5个人在研究涉及的6个语音学变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但长期口音改变的极端案例也同样存在,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就从更“贵族”的牛津腔逐渐转向了伦敦腔。美国人麦当娜搬到英国之后,也出现了时有时无的夸张英国口音,每次一讲话都要被小报连环吐槽。
从实验室到真人秀舞台
撇开“口音代表身份”不谈,这里出现了一个语言问题:我们知道口音会变,但它到底是怎么变的?短期的社会互动经常会影响人们的口音,这些改变是会随着时间日益稳固或影响到人们整个发音系统的结构,还是说,成年人的口音拥有某种顽强的力量,即使每天都在被其他口音带着乱跑,仍能几十年不改乡音?
本次研究的初始模型列出了四种可能的口音变化路径。图片来源|文献[1]
要回答这些问题,语言学家需要做一些中长期的观察,来收集人们口音变化的数据。但这是个很难研究的主题——首先,你没法把一群不同背景、不同口音的人关在一起好几个月,控制他们能接收到的外界信息,强制他们每天不停地互相讲话,还录下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且不说伦理委员会能否通过如此变态的项目,光是想想被试要为之付出的巨大成本,靠语言学者们的小杯蛋糕和打折券那点预算也招不到人啊。
蛋糕:……怪我咯?
不过,机智的语言学家可以在真实社会中找到自然出现的场景进行研究,真人秀有时候就是个得天独厚的舞台,他们把目光转向英国老牌真人秀《老大哥》(BigBrother)。
在这个节目里,参赛者将和许多陌生室友同住在一个满布摄像机和拾音器的房间里,不能带手机、电脑,也不能外出。每个人都要全力刺探别人的秘密,时常面临提名淘汰,还要不时完成“老大哥”布置的离奇任务。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赢得节目提供的巨额奖金。
Michael第一次向老大哥描述自己对室友的印象。图片来源|《老大哥》第九季视频截图
娱乐目的、规则设计、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