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优势 >> 义乌佛堂老街,传统商业诗意江南,不一样的
初来义乌,以为佛堂是一座寺院或者庙宇。后来才知道,原来佛堂是一个古镇。据说,南朝梁晋通元年(公元年),印度僧人达摩大师,因来义乌双林寺拜会傅大士,遇到江水泛滥,于是投磬江中,救出了百姓。后人为纪念达摩,便在投磬处建了“渡磬寺”。因寺内楹联有“佛堂市兴永千秋”之句,于是此地就被称作了佛堂。看来,虽然对于佛堂理解的不是很正确,也离题不是很远,不免对自己暗暗赞许之。
佛堂古镇老街,古建筑民居群布局神秘,集建筑、绘画、雕刻三大特点于一体。老街长多米,是有多年历史的商贸古街。两边全是明清建筑,卵石铺地,深远幽静,韵味深长。街上不时有人信步而过,悠哉悠哉,就走出了这个诗意的江南。
新华剧院在老街的拐角处默默的矗立着,看 沧桑,岁月变幻。它建于年,前身是年由佛堂商会搭建的义乌的 个戏台。大门上方是工农兵的浮雕,浓郁的时代感扑面而来。一对情侣从剧院的大门前走过,仿若穿越回过去的年代里。恍惚间,锣鼓声中悠长的义乌道情声四下响起,是谁在舞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久远的传说?
这是一家老布鞋的店面,古香古色,含蓄雅静。店里有几位顾客正在试鞋,说着外地人听不懂的义乌方言。这些老布鞋静静的摆在架子上,美丽而端庄,其刺绣、图案、样式等无不彰显着中华古韵。而布鞋本身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在养生方面不知比皮鞋强了多少倍。
一栋三层小楼临街而建,墙上的壁画仿佛让人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些民国女子,自信、端庄、恬静、精致。她们破空而来,是要来探索一下这个新世界的繁华吗?
路遇一只漂亮猫咪,忍不住抱了抱。结果是这样的,只要想蹲下给它拍照,它就来跟前要抱抱!猫咪主人瞅着这一幕,一脸生无可恋的表情。终于,找个机会拍了这张照片。据猫咪主人讲,这小家伙不到一岁,却已经有八斤多了。
这个豆浆小店在众多店面中并不算醒目,之所以被我发现,完全是因了豆浆本身。就像了解一个朋友,他于万千大众中,并无特别之处,只有近距离接触,你才发现他的温和、内敛、从容、优雅。当你也开始崇拜自己的眼光时,其实你并不知道,你只是运气好了点而已。于是幸运的我要了一杯豆浆,挥一挥衣袖,在店主古井无波的目光中飘然而去。
这个麻花店叫义口酥。透过玻璃窗,可清楚的看到麻花的整个制作过程。义口酥源于上世纪民国十八年间。“义口酥”含义为:顾名思义、义结金兰、义薄云天、礼义廉耻。以商道酬信,业道酬精弘扬义乌商帮精神。义口酥,一口一脆,一咬一酥。本来想要红糖麻花,结果店家说卖完了,于是买了一份儿咸味的,这也是当前 一份呢,可见是太抢手了。实践证明,的确没有买错,我是边吃麻花边打字啊,不知字里行间有没有透出麻花的香味来?
这是义乌打铁匠人的雕像。“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传说这是诗仙李白关于打铁匠的一个上联,至今尚无下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着写写下联?义乌早年间的铁匠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谋生活,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已然渐远渐失。打铁这门几近失传的手艺能再度回归吗?写到这里发现图片的尽头是个院子,院墙上的两行字忽然让人怅然若失:有些旧时光,总是让人格外心动。我在佛堂古镇,你在哪?
步出老街,就看见了这颗老树。它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树影婆娑绿荫如盖。它不知载有多少人的回忆,不知走进了多少人的梦里。所谓乡愁,无非就是不论风里雨里,不论过去未来,不论天涯海角,都有一种温情在默默的守护着你。
江水缓缓流淌着,江面上的万善浮桥上可有曾有你的踪迹?人在桥上,桥在船上,船在水上。这种感觉似乎有些不太真实了。烟雨江南,佛堂老街,你确定不来看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