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优势 >> 赖声川从外交官儿子到服务员再到戏剧家,他
一只不会下蛋的鸡,一直生活在狭小笼舍,始终感受不了自由,忽然在某一天决定跑去看海。这个故事虽然魔幻,一群年轻演员还是在《戏剧新生活》的舞台,努力排练给我们看。
导演赖声川看完,由衷地赞叹:“哇!这真的很美,很浪漫,很诗意。”还夸奖表演处理得非常自然,男女老少也能看明白。
但他话锋一转,犀利地指出演员稚嫩不足处,给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靠《暗恋桃花源》和其他 的戏剧作品,一跃和老舍、曹禺等戏剧大师齐名的赖声川,不仅对戏剧表演有着独到见解,还总能在日常生活里,寻找出触动观众内心点。
而赖声川的经历,隐藏着他成为“华人戏剧之光”的 秘密。
01
赖声川是中国台湾人,可他从小在美国学习,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的人生变动发生了。
那天,他坐在教室中间,原本应该是安静的课堂,因为老师还没有来,嘻嘻哈哈声不停,他头趴在桌上不发出声响,看着周围同学的动作。
这时教室后方突然传来说话声,回头一看,老师和校长走廊边,只有远远地传来说话声,后面他看到老师向校长指着他,对校长点了头。
校长离开后,老师也走进教室,径直向赖声川走去,把他桌上放着的一本书和一根笔,全装进书包,然后牵起他的手,带他去二年级上课。
这件事情,发生的很奇怪,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是赖声川提起这事,语气还是莫名惊异。
后面还没等赖声川搞清楚,他的父亲就生病过世了,离开外交官父亲的庇护,母亲只能无奈带孩子们离开美国,返回台湾。
赖声川在美国是资优生,到台湾却只能拿B,更惨是还被剃了个光头,天还没亮就要背着书包,带份一天量的便当吃,等天黑后再回家。
和曾经一帆风顺的生活,渐行渐远,现在赖声川就要过早承受未来的重担。
之后,赖声川考上台湾高校辅仁大学外文系。在大学期间,他在忠孝东路的“艾迪亚餐厅”兼职民歌演唱,而那时候,尚未成名的罗大佑还为了听赖声川演奏的蓝调口琴,专门去盯着餐厅演出名单表。
也是在艾迪亚餐厅,赖声川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少女——丁乃竺,赖声川他 眼看到丁乃竺,就感觉缘分是命中注定的,丁乃竺以后就是他要携手共度一生的对象。
毕业后,赖声川找到一生都想去做的事,走文学或者是戏剧方面的路。在当时,不会有父母鼓励孩子,去学习和从事文学类的东西,因为这没有任何前途。
庆幸的是,他的母亲,是位开明理智的人,独自抚养儿子长大,却也不会武断地插手儿子的事情。
所以,在大学毕业后,赖声川坐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去加州攻读伯克利大学的戏剧专业博士学位,一个在台湾从来没有人读过的学士领域。
02
来到美国,赖声川的好友驾车来机场接他了,因为极其信赖这位好友,在美国安顿好后,他便把所有的钱,全部交付好友拿去理财了。
在是好友,多年未见知人知面不知心,好友辜负了他的信赖,拿着赖声川所有的钱跑了。
留学存款和生活费全没了,赖声川也害怕母亲知道担忧他,为了赚钱他应聘成一名餐厅服务员。开始半工半读的忙碌生活,每天从下午5点,工作到晚上11点。
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留下脚印,打工生涯虽然苦,但他见识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厨房里,那个头发和衣服满是油垢的人,是从大陆和香港偷渡来的,另外一个角落洗碗的人,也是台湾来的留学生,还有虽然土生土长在美国,却遭人欺负的华裔。
这些人的背后,平静的海浪之下,藏着波涛汹涌的浪潮,他们都有各自的不屈。
后来,赖声川解释他能成为一个好的导演,全得益于做过“跑堂”服务员,在底层待的时间久了,看过餐馆人来人往,不同的人生百态。
去美国读博第二年,赖声川拿到全额奖学金,论文发表在美国 的学术期刊上。读博第三年,赖声川接到学校任聘书,可以在校开课授课。
年,赖声川即将从伯克利回台湾去了。在毕业前夕,他还在图书馆读书,这时窗外响起熟悉的国语,他往窗外看,是和他一样的中国留学生。
异国遇故乡人,他把窗户给打开准备打招呼,却听到他们说起自己的名字,在讨论自己。仔细听完他们聊天后,他走出去介绍了自己。
原来那位女生也是戏剧专业的,算赖声川的学妹,三人一见如故,一同去外面吃了顿晚饭。
不久,赖声川收到一封台湾寄来的信,信中诚挚地邀请他回台湾,教授国立艺术学院表演和西洋剧场史专业。而这封信的主人,是图书馆偶遇到到的学妹父亲,姚一苇先生寄出给他的。
一个是美国金碧辉煌,遍地的剧场,另一个是堪称“戏剧荒漠”的台湾,赖声川该如何抉择。
最终,他选择回台湾任教,他说:“台湾什么都没有,也就代表这什么都有可能。”
03
剧场场地在哪里、剧本是什么样的、教学材料该怎么准备,只要是关于戏剧类的东西。在台湾,没有多少人知道赖声川想要的这些东西,是什么。
赖声川亲自翻译带回来的剧本、撰写教学资料,一点一点把有关戏剧的幼苗种植在荒漠的台湾。此外,他还通过大学好友杜可风,认识了一批剧场成员。
其中,《暗恋桃花源》的主演之一的金士杰,就是在这批人中认识的。
年,赖声川带着他的学生,以及其他人热爱戏剧的人,共同创作的 个作品《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在他任教的学校,一间简陋的教室开演,到场多名观众,侯孝贤、杨德昌…
小试后,赖声川看到戏剧的曙光。他大胆做下决定,成立表演工作坊,推出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新剧一经首发,创下台湾舞台剧的演出新高,年的台湾总人口只有0万,发行的录像带便超过了1万,甚至有报纸戏称:“赖声川拯救了台湾的相声。”
因为没有经验,他们一群人无所畏惧,不管传统观念任何束缚都没有,一想到新的元素就往里面添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叫好的作品。
第二年,纽约时报评为“当代中国 的舞台剧”,《暗恋桃花源》诞生了。
原本,约好的排片场数定了12场,结果因为太多人要求增加排期了,就加演到了23场。
随后,《暗恋桃花源》搬上荧屏拍成电影,在林青霞的参演下,原本属于小众文化艺术,摇身一变,成了街头巷尾都在讨论的大众文化。
从年赖声川正式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起,戏剧界就留下了他的名字,一直到现在他导演创造了40多部戏剧。
曾经有人问他:“这么多的戏剧创意从哪里来?”
他没有怎么回答,而是给对方讲了一个故事:“曾经在上海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小孩,小孩指着天空说,有一只狗,那个云长得像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吓了我一跳,妈妈打了小孩,然后说,那是云,搞清楚。”
04
在赖声川看来,生活中充满智慧的时刻太多了,不管是鸡去看海,或者是妈妈对孩子的教育。
都是我们对生活的感受体现,有的人不善观察,体会不了背后的情绪与感受,以至于很多细微的美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走。
他说:“戏剧不是假想的呈现,而有让人观察自身、重新咀嚼生命的可能。”
这个时代,赖声川抱着赤子之心,怀着现在的人最为缺少的信仰与温柔,将这些全部融入他的戏剧中。
向我们展现生活里,所遗漏的美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