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管子轻重理论解构5

发布时间:2023/4/7 17:01:13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传递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8/5469129.html

张际洲

经济学理论,一般认为是西方文明,源于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而多数人往往认为东方文明没有提出系统的经济治理体系。然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哲人——管子提出的经济理论,不但具有系统的综合性,囊括了各家学派的学术精华,同时具有高度的实践性,成就了齐国的霸业并且影响了后世数千年间的国民经济*策的制定。

一、《管子》简介

《管子》是管仲学派思想的集中体现,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是尽管历代研究和补充,还是认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管子》前六十篇是通论,后十六篇是轻重篇,主要陈述农业经济*策和农业经济管理,是中国*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从全篇的视角来看,管仲的经济思想突出展现为以下两大理论特色。

(一)市场道德规范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只讲利,不讲德,他的经济学与道德无关,只是迷信一只看不见的手,坚信凭这只手就可以追求最大利润,导向天下富裕,并能妥善地安排好国民经济的运行。在他看来,讨论经济问题根本不需要道德介入。因此,西方经济学是用私利规范市场的。管仲学派则与他完全相反。他认为道德在市场经济中起着方向性作用。关于市场起什么作用,会产生什么问题,有什么影响,都要靠道德规范把关,绝对不能放弃道德,任凭市场在无人管理的私欲中自行运转。那将会造成弱肉强食,社会紊乱,民不聊生的恶性发作。管仲管理市场的道德规范,一切利于天下之人。

利天下之人方才能得天下之人。所谓“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经济*策首先应该努力争取大多数人的利益。按照《管子》的理论,人是治国的根本,是完成任何事业的基础。“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人是生产力,所以人口数量多多益善,只有其他诸侯国人民如流水般地归向齐国,齐国的霸业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利天下之人还集中体现于管子的公平观。首先,管仲学派承认贫富的客观存在,“分地若一,疆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与生俱来的人与人间才智和素质差异影响人们财富的积累程度。然而,管子对于贫富差距的扩大提出了批评,即“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威罚也”,所以*府需要通过经济*策而不是法令,抽肥补瘦,防止失衡的社会分配结构。

(二)*府循道善治

从全民利益出发,以人民为中心。所谓系统,是指其融合了*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领域,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富强。为此,现行的经济指标(利润、产量)只是考核工具之一,而不是考核的全部,更非考核的本质。一部分现行的经济理论说起来“纵横捭阖”,实际应用起来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在指标上或许出现暂时的好转,却隐秘的将制度成本转嫁给普通大众抑或生态环境。相反,管子的“聚散”理论在正确的市场观念下充分发挥市场的供求涨落有序,施以恰当的*府调节,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把国家、*府排除在市场之外,要求只由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市场。相反,不唯个人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经济理论,比如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则把国家、*府管理市场视作分内之事,这就是由两只手调控市场。现以供求规律为例,传统经济学的一般表述是:商品需求量的增减与价格的升降成反比变化;商品的供给量的增减与价格的升降成正比变化。这就意味着商品的需求与供给都跟着价格走,而价格的涨落则由市场的一只看不见的手进行指挥,由它发出信号,人们只能按信号行动。所以,这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指挥棒,人只能被动地跟随指挥棒转,个人和单一企业无力影响市场,这是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核心。

管仲学派的供求理论不是这样,它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管仲学派在认识供求规律和运用供求规律的理论和经验方面都胜出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管子》说:“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根据这一规律,管仲发明了由国家控制“散”、“聚”的办法控制市场,其重要性在于它奠定了由*府调控市场的理论支柱,其理论价值与实际经验远远超出古典学派“一只手”的市场调剂。以粮价为例,管仲学派确定由*府掌握大批粮食和货币,在市场粮食紧缺,价格上涨时,*府就在市场上抛售粮食,回笼货币,以求平抑粮食价格的上涨;在市场的粮食充斥,价格下落时,*府就在市场上大量投放货币,收进粮食,从而防止价格继续降落,这些措施就是通过散和聚的运用,调节上市的商品量,从而进一步控制市场价格的涨落,使之达到稳定市场价格的目的。事实证明,不仅当年的齐国依靠*府的看得见的手调控市场,避免了市场的盲目性,抑制了投机活动缓解了市场的贫富分化。尽管目前的生产关系远比农耕文明时代复杂,但是本质相通,遵循自由放任的经济体在危机出现时*府不及时采取逆周期调节,造成生产、投资和消费螺旋型下降最终陷入衰退。

二、管子轻重理论思想渊源

道、儒、墨、法四大家是中国文化的大梁,是精神文明的支柱。一般意义上,虽然与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张略有出入,但管子学派仍然被归入法家。事实上,管学的一大特色是与其他三家治国理念的移植和为我所用。

道家的世界观强调以柔克刚,尊崇道法自然。正所谓“以道莅天下”,道的重要不在于是唯心还是唯物,而是必须作为基础理论,作为规律看待。这也就是《管子》所说“明主之务,务在行道”。这是中国提出按规律办事,并作出系统阐述的创始。对于经济工作来说,“以道莅天下”的主要价值在于把道看作事物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无所不在。它是万物生长、变化、存亡、盛衰的规律。“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所以是“万物之奥”,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们的行为,必须按天之道行事,只要合乎天之道,什么事都可做,这就是“无不为”。相反,此外还有“人之道”,它违反天之道,只是随人的一己意志而妄动,这是酿成一切错误的根源。因此,人之道是在规律之外的蛮干,必须禁忌,这就是“无为”。如果不信真理,刚愎自用,违反规律乱来,就必然一事无成,小事小失败,大事大失败,不会幸免。

对于儒家而言,仁*是其对于统治阶级美好的愿望。仁*是*治思想,推行仁*必须从爱民开始。爱民既是手段,又是目的。《管子·霸形》明确提出:“齐国百姓,公之本也。”对于民的重视,不仅使之在学术上得到尊重,而且也要在*策上得到落实,尽可能地使人们团结一致,使之能够成为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和安定团结的基石,这是管仲学派的出发点。按照先秦的思想标准,管儒都讲求爱民,爱民的关键在于富民。《论语·子路》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说:“富之。”这种爱民、富民、顺民心的理论,与管仲完全吻合。在管仲看来,有四个因素是相互促进的。在经济方面,粟多则国富;在*事方面,国富则兵强;在*治方面,民富则易治;在文化方面,仓廪实则知礼节。

墨家尽管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没有机会走到*治舞台中央,但是其重农、节用和非攻的一系列思想财富被管子学派吸收继承。如墨子认为君主沉湎于丝竹管弦,必然导致“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得大量民众脱离生产,妨碍作为农耕社会稳定基石的粮食产量。管子同样做出了相似的判断,在《管子·巨乘马》一节,“起一人之徭,百亩不举”,春失其地、夏失其苗带来全年生产的坍缩。这些思想自然而言可以引出对于统治阶级消费和奢靡生活的控制是迫在眉睫的,由于触及食利阶级的蛋糕所以这一*策主张没有得到推行的机会,但是这对于现代社会仍有极高的警示作用。

三、管子轻重概念

理解管子的经济思想与*策,核心在于轻重这一概念。纵观十六篇轻重论,管子学派对于轻重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含义。

(1)用轻重表示市场的供求变化。《国蓄》篇说:“散则轻,聚则重。”还说:“民有余则轻之,民不足则重之。”这都是说,当市场上商品过剩,供大于求,这种情况叫做轻。相反就是重的意思。

(2)用轻重表示商品在市场供求变化中,相互对待的关系。这是商品之间供求的“势”的比较。《乘马数》说:“谷重而万物轻,谷轻而万物重。”是说万物的轻重随谷的变化而反变。至于价格的变化和供求变化也都是因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双方表现为互相依存的关系,失去一方,对方也就不存在了。

(3)轻重可理解为执行轻重理论的*策和方法。《山至数》篇说:“此以轻重御天下之道也。”就是这个意思。

(4)作为运用轻重理论的限度、标准。《揆度》:“币重则民死利,币轻则决而不用,故轻重调于数而止。”这里的“数”多理解为幅度,也就是适当的标准。这里的“调于数”则是通过调整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如果货币购买力高,人民就重视,可以为财死。如果购买力低,钱不值钱,人们就会轻视其作用。

四、管子轻重理论解读

理解何为轻重,管子进一步阐释国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来依从“轻重之势”来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本文将其概括为以下三条:

(一)物价轻重均衡

基于轻重的波动,合理的价格控制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是极为关键的。从《管子》管理市场价格,稳定市场秩序的要求看,重点对象或者说调控核心在于粮食,重点防范的对象就是富商蓄贾以及诸侯的干扰。《国蓄》明确提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管理价格的基本力量是实力,基本方法就是比价的运用。这在《管子》的实际工作中是两把钥匙,它的具体运用是:

1.谷贵则万物必贱,谷贱则万物必贵,两者为敌则不俱平

这个命题包括两种情况:第一,当市场价格一经平衡之后,如果单独提高粮价,相对而言,其他商品的价格就低了。灾荒之年经常如此,这时就是谷贵则万物必贱。第二,谷价可代表农产品全体,可简称农产品。万物可代表非农产品全体,可简称工业品。二者有合理的比价关系。工业品贵了,相对来说,就是农产品贱了。如果*府撒手不管,工农产品价格的差距会自行扩大,使农业生产处于不利地位。《治国》说:“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谷与万物的价格,互为高下,并有其比例关系,这是先秦价格理论的重大发现。如果据此管好粮食价格,就可收到“民无废事,国无失利”的效果,这自然也就取得了经济的发展,富国富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一思想及时在现代社会依然有不少实践的例子,例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管理农产品价格时,相关理论引申为“工农产品比价”的方法,纳入规律性管理,制定多种比例参数,用以研究粮食市场价格,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其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即使是宣扬自由主义的美国,同样长期推行美国农业调整法案(AAA),保障农产品和非农产品价格比率的相对稳定。

2.粟重*金轻,*金重而粟轻

管仲学派还很重视粮价与货币流通的关系。他们的基本理论就在于两个平衡:粮食的供求数量要平衡;货币流通量的供求也要平衡。这种平衡要适应市场需要,都不应畸轻畸重。因此,国家对于粮食的合理经营,既要求在必要的时候,吞吐粮食,平衡市场粮食的供求。也要求在必要时,在市场投放或回笼货币,平衡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以求稳定物价,稳定市场。这样的货币*策暗含着西方货币数量论的影子,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2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