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介绍 >> 三千前周朝开国大典场景宏大热烈庄严,
牧野之战场景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结束后的第二天,就先后命太公姜尚阻击纣之大将方来,命吕他讨伐越、戏、方三国,命侯来讨伐靡、陈两国,命伯算讨伐卫国,命陈本讨伐磨国,命百韦讨伐宣方、新荒、厉国……肃清商纣残余势力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直至武王凯旋班师回归镐京以后,才宣告结束。期间,共计攻灭99国,杀敌人,生俘人,总计征服国。
《史记·周本纪》记载了牧野之战结束后武王“膺更大命”的壮观场景:纣王死后的第二天,周武王下令清除朝歌道路,修理社坛及商宫。至吉时,名勇士高举着云罕旗作为先导,武王弟弟叔振铎献上给武王使用的威仪专车,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手持象征军权的大斧,毕公手持小斧,跟在专车两侧,旁边还有散宜生、太颠和闳夭三位大将持剑护卫。
进城以后,武王停立于社庙的南面,军队和群臣环卫于左右。毛叔郑手捧在明月夜里收取的露水,康叔封铺好草席,召公奭奉献五色彩帛,太公姜尚牵来用作牺牲的牲畜……太史尹佚庄严地宣读策书祝文:“殷商末代子孙纣殄废先王的圣明德行,侮蔑神祇而不予祭祀,还暴虐商国百姓。其罪恶昭著,连上天都不忍直视……”
武王这时候连忙起身稽首叩拜,然后庄重言道:“我恭受上天改变天地之命,革除殷商政权,要建立一个崭新而又合乎天道的天下秩序。”说完,又再次叩头行礼后方才退出。
记录周武王开国祭祀大礼的天亡簋
之后,武王又命大臣南宫括和史官向大家展示了收藏在商王室的九鼎和宝玉。九鼎相传为夏禹收天下之金所铸成,象征九州。后来成了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武王让诸侯和众官员瞻仰九鼎,是要明确宣告天下,象征九州天下的九鼎已经从商社转移到周社。周人革除殷命,受天明命,君临天下,是周人对商代社神祭祀权的接替,也为周人代殷而为天下共主提供了“合法”依据。
即位大典完成以后,武王谨遵文王“天命有德”的教导,派人修整比干的坟墓,旌表商容的故里,保护箕子的旧宅,朝拜商汤的宗庙,还将纣王储存在钜桥、鹿台的粮食和财物散发给百姓。
针对天下百姓厌战的心理,武王又特意派人砸破战鼓,折断鼓槌,松开强弓,拉断弓弦,松懈佩剑,同时让大臣们随身带着记事的笏板记下民情,以示以后不会再有仇敌,不会再无端挑起战争让普罗大众受害。
为了提倡生活俭朴,武王还命军队搬离房舍、露宿野外。这几项行动都得到了朝野上下一致的称赞,“天下歌而乐之,诸侯执币相朝”。
武王并没有因为对商纣的厌恶和仇恨而对他的子民实施残酷的杀戮政策,反而把原商王朝畿内殷墟及其周围核心地区封给了商纣的儿子禄父,以此安抚商朝遗民。但为了安全起见,又在禄父周围设立“三监”,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商都殷墟以东为卫国,由管叔监之;殷墟以西为鄘国,由蔡叔监之;殷墟以北为邺国,由霍叔监之。管叔、蔡叔和霍叔三人都是周武王同母胞弟。
武王在牧野之战结束后,仅在朝歌待了五六天,等完成即位大典及上述必要的工作后,即于三月戊辰(二日)这天班师回朝。返回途中,又特意上天室封禅祭天。天室即天室山,亦名太室山,就是今中岳嵩山,乃古帝王的封禅之地。封禅是以高山为天然祭坛举行的祭天仪式。武王此举意在向诸侯方国宣示:天地祖先神灵共鉴,周人已是代殷而有天下的新的共主了。由此为天命归周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四月丙午(十一日),武王率军凯旋返抵镐京。大家稍事休整,周王廷在四天后开始连续六天举办各种祀典活动。
周都镐京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效果图
第一天庚戌日,举行献俘礼,凯旋告祖。武王命人斩断商纣恶臣百人手足,杀掉俘获的军中小吏和守鼎官员,还杀掉了40个小氏族的首领。司徒、司马在外朝南门(皋门)处剥掉俘虏的衣服,夹道示众,然后再将他们驱赶到内朝杀掉,献祭众位商先王。之后又由太师吕尚用白、赤两种旗杆挑着商纣及其两个宠妾的首级进入,作为牺牲燎祭位居上帝牌位左右的先祖木主,以示伐纣事业大功告成。
第二天辛亥日,举行郊祭礼,祀天配祖。武王用来告祭祖宗上帝天命归周所恭陈的祭物,不仅有九鼎,还有玉珪、宪令一类。武王在周庙手持黄钺对归服于周的诸侯国发布文告,册命诸侯之长,形成王权之下的二级权力机制。追赠先父为文王,追赠先祖季厉为太王,并效仿商人祭礼,将太伯、虞仲、伯邑考等先祖牌位请进附祭配享之列。
此后两天册封诸侯,建立地方政权;册命殷士,充实文化机构。
第五天告功祖庙,礼成《大武》;第六天以众国之君助祭天稷,诫誓于社。制礼作乐,特别以《大武》为国乐,强化了周人一统天下的政治意识;让诸侯之长助祭上天和后稷,是在彰显武王作为周天子在政治上的新形象。周武王由此成为天下四方之君,颁克殷之命于列邦列国,周之天下得以确立。
此时,各方讨伐商纣残余势力的将帅也带着胜利的喜讯陆续返回。
一个绵绵延延存在了年的王朝顷刻之间灰飞烟灭——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成汤在公元前年建立商王朝,纣王在公元前年自焚,周武王由此君临天下。
至此,由古公亶父开山,由季厉奠基,由文王姬昌布局,由武王姬发发起总攻的剪商事业,经过周人四代首领近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得以完成:“天命”授周,一个对后世中国礼乐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朝代——西周,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炫目表演。
——本文摘编自李琳之《晚夏殷商八百年》,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有需要者,可参读原著。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元中国时代》《前中国时代》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至前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商亡这三千年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前中国时代》入选商务印书馆官方发布的“历史好书60种”榜单。
《元中国时代》入选“百道原创好书榜年榜·人文类”,同时在年“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好书读者投票评选”活动中获得第二名,在“历史的回响”类别中高居榜首。
《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自年6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7月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长安街读书会推荐干部书单(经典篇)“长安街十部好书”等推荐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