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是袁雪芬一生的写照。数十年来,反映袁雪芬艺术人生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电影《舞台姐妹》
《舞台姐妹》是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年拍摄的剧情片,由谢晋执导,谢芳、曹银娣等主演,于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越剧艺人竺春花、邢月红在旧社会受尽压迫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在新社会得到解放、重生的故事。片中,春花把《祝福》改编成越剧的情节,是以田汉扶持袁雪芬进行越剧改革为原型的。影片中,“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这句话也成为当时中国表演艺术家的从艺准则。
年,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实验室合作,采用“4K”技术全彩色修复的这部《舞台姐妹》在电影节期间放映。
舞剧《舞台姐妹》
舞剧《舞台姐妹》由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改编自谢晋同名电影,表现了20世纪40年代一对越剧姐妹历经坎坷,从古戏台走向大上海舞台的感人故事。该剧于年12月16日在上海大剧院正式首演。
作为舞剧,舍弃了电影中的很多故事情节,转用肢体语言把越剧艺人的命运表现到极致。电影中的戏霸唐老板被舞剧改成了杜老板,他比唐老板更邪恶、更能代表黑暗势力;电影中过气的“越剧皇后”商水花在舞剧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比其更年轻貌美的花旦,寓意舞台上新人辈出、竞争激烈,如此,要“认认真真演戏,清清白白做人”就更难了。同时,舞剧《舞台姐妹》也不是常见的民族舞剧,而是融入了现代舞、国标舞、流行舞以及越剧的身段,以此探索民族舞剧发展的新路子。
越剧人物传记片《舞台姐妹·袁雪芬》
年5月,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播出了特别节目《舞台姐妹·袁雪芬》。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是浙江嵊州人,她主演的《古庙冤*》拉开了“新越剧运动”的帷幕,节目介绍了这位新越剧运动的倡导者和改革者的表演生涯。
《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
这是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雪芬。
“我出生在浙江绍兴地区的嵊县农村,祖上都是种田的。当年纪幼小的我不知人生是何意时,有幸当乡村教师的爸爸对我进行了人生哲学的启蒙:‘女孩与男子一样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的。你将来一不靠爹,二不靠娘,三不靠丈夫,要自立、自尊、自重,不能自轻、自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
袁雪芬早期的人生哲学,受她父亲的影响很大。
《袁雪芬传记》
昆曲、粤剧、京剧、皮影戏等剧种先后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相应确立,传统戏剧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中国文联主持、中国戏曲学院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传承人传记丛书,是对应国家文化*策与文化战略,从传统戏剧传承人方面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举措。
该项目年正式启动,拟用10年时间,为位传统戏剧传承人树碑立传,为中华民族戏剧传承做出贡献。
本书是其中一本,介绍的是袁雪芬的艺术人生。
现代越剧《袁雪芬》
嵊州市越剧团创排的《袁雪芬》是这样一部戏:描述了在20世纪40年代推动新越剧改革过程中,袁雪芬“只为越剧生、一生为越剧”的敬业精神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的做人准则。
剧中,以袁雪芬的自述回忆,艺术再现了她追求越剧艺术,改革越剧声腔及表演的不凡经历。以从天堂*归乡土的形式串起全剧,让人们感受到一位嵊州女儿、越剧女儿对母亲、对娘家的殷殷赤情。同时采用了戏中戏的文本结构和表现方式,剧中有许多跨时空的对话。比如袁雪芬在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时与“祥林嫂”的对话,还有袁雪芬创排《香妃》时与戏中“香妃”的对话,等等。
此外,该剧还融入了“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多种唱腔,是目前为止展现越剧音乐最为丰富的一部戏,使人耳目一新。剧中,还多次出现袁雪芬的早期唱腔。
越剧《袁雪芬》正是用传统越剧板式、深刻还原袁雪芬领导的越剧改革的大环境。简洁大气的舞美,则渗透着袁雪芬质朴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精湛追求。
新编越剧《傲雪芬芳》
《傲雪芬芳》由嵊州市越剧团创排,讲述了袁雪芬从嵊州的乡村到大上海的舞台,在艰难中磨砺成长、坚守信仰,毅然扛起越剧改革的旗帜,从而讴歌她性如红梅、傲雪芬芳的精神品质。
除了重点表现袁雪芬深入骨髓的爱越之情外,《傲雪芬芳》还以极大笔墨渲染了她与施美瑛、马樟花等同时代越剧人之间的姐妹深情,并更加全面地展现了戏曲编导、先进知识分子等对袁雪芬进行越剧改革的帮助和影响。
该剧立意深远,在表现手法上也颇有新意。六场戏,特意选取了5段代表袁雪芬在不同时期的唱腔音乐,在幕间用音配像的方式表达出来。从《方玉娘·哭塔》《古庙冤*·梦会》《香妃·哭夫》《祥林嫂·问苍天》到《山河恋·送信》,由袁雪芬原音演唱、年轻演员现场表演,这5段浮光掠影的闪现,既是袁雪芬的人生历程,也是越剧唱腔音乐的一个发展历程。
徐霞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