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国之脊梁

发布时间:2023/4/3 13:59:48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jiankang/171128/5882711.html

范仲淹是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被仁人志士奉为典范。

他文能写红一座楼,武能镇守一个国家,是真正的国之脊梁,他的谥号是文正,是文臣武将效仿的典范。

不过,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范仲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朱说。

范仲淹的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他的曾祖父、祖父于五代十国时期在吴越*权当官。

宋朝统一天下后,他的父亲范墉任武宁*词条节度掌书记。

按理说,范家世代为官,家底应该很不错。

可不幸的是,范墉英年早逝,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是范墉的妾。

因此在范墉去世后,谢氏很快就被大娘子陈氏扫地出门。

谢氏孤苦无依,只好带着年仅二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山东长山县的富户朱文翰为侧室。

范仲淹也因此改随继父的姓氏,取名朱说。

虽然朱说只是个继子,但继父朱文翰对他还不错,他在朱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委屈。

他从小喜欢读书,家里也给他提供了读书的条件。

为了不受其他富家子弟影响,朱说选择了主动上山去醴泉寺里寄宿,与僧人们过着同样清苦的生活。

在这种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下,朱说一心苦读经史典籍,学业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谢氏改嫁的时候,范仲淹还小,并不知道自己原来姓范,但是朱文瀚的儿子却暴露了他的身世。

从小过惯了节俭生活的范仲淹,看不惯朱家兄弟的 浪费,忍不住多次规劝,朱家兄弟不但不听,还冷冷的回敬他,

我们花的是朱家的钱,关你何事?

突然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这对从小就很好强的朱说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

于是他作出了一个影响一生的决定:离开朱家,靠自己努力来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朱说离家出走后来到了位于宋朝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求学。

当时应天书院不仅收藏着数千卷经史典籍,而且还云集了大量名师。

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读书完全免费,这对朱说至关重要。

虽然朱家颇有财资,但朱说离家的时候立志要靠自己白手起家,所以手头并不宽裕。

“划粥断齑”

为了节省开支,朱说每天都只吃一盆粥。

他将煮好的粥放着等隔夜粥凝固后,用小刀将其划成四块,每日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有人特意给他送好吃的好喝的。

朱说诚心谢过了好意后表示,

自己已习惯清苦,一旦享用了美食就怕以后难以坚持原来的生活。

为了能够金榜题名,朱说几乎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上面。

他五年都没有脱衣服睡觉,刻苦读书。

他给自己做了人生规划, 志愿当良相,第二志愿做良医。

这两种人生规划,都是以忧国忧民为出发点,不是治国家之病,就是治人民之病。

一日,宋真宗到亳州朝拜太清宫,顺道路过应天书院。

书院的师生们争相跑出去想一睹皇帝的龙颜,可朱说却不为所动。

一位同学以为他不知情,于是叫他赶紧起身,再不出去皇帝的龙辇就要走过去了。

朱说只回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迟。”

然后就继续看书了。

大中祥符八年(年),27岁的朱说金榜题名,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司理参*,官居九品。

自此,朱说终于正式踏上了仕途。

两年后,朱说升任文林郎、任集庆*节度推官。

直到此时,他才决定恢复自己的姓氏,更名为范仲淹。

他对当时国家*策深感不满。

他不会私下妄议朝*,有问题直接公开讨论。

在母丧丁忧期间,他向朝廷上了万言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

范仲淹随后应诏入京,任秘阁校理,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入京次年,范仲淹提出,垂帘听*的刘太后要还*给宋仁宗。

刘太后怒不可遏,他被贬官。

后来刘太后病逝,宋仁宗将他调回京城。

宋仁宗想废掉郭皇后,范仲淹站出来上奏折反对,皇后没有犯什么大错,不能说废就废。

他又被宋仁宗给贬出京城。

三年后,范仲淹又回来了,入开封府,相当于首都市长。

当时的吕夷简身为首辅,任人唯亲,网罗*羽,在朝中一手遮天。

他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指名道姓,对准了宰相吕夷简,说他任人唯私,升迁不公。

于是,范仲淹第三次被贬。

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引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不要太耿直。

范仲淹告诉自己的朋友,不管人们如何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将始终坚持一生的信条: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后来说,范仲淹写下这八个字,

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出那句经典的“不自由,毋宁死”,早了年,是中国争自由史上一段值得铭记的佳话。

很多读书人,初入官场总有一股锐不可当的勇气,但是逐渐熟悉官场规则后,慢慢磨平了棱角,变得圆滑世故。

范仲淹的可贵之处,是不管遇到怎样的逆境,他始终保持初心,保持勇气。

后来范仲淹重回朝廷,宋仁宗让他主动跟吕夷简道歉,消除隔阂。

范仲淹说自己怼人向来对公不对私,没有错,不道歉。

皇帝拿他也没办法。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用现在的话说,*治上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和皇帝,不怕受罪,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

皇帝都知道范仲淹“嘴欠”,还是忍不住重新启用他,因为他个人能力太强,无法替代。

无论什么身份职位,范仲淹都能做到 。

被贬的日子里,范仲淹

46岁,他在睦州建龙山书院。

47岁,他在苏州建苏州郡学。

50岁,他在润州筹建郡学。

58岁,他在邓州创建书院。

年,范仲淹调任为苏州知州,上任伊始,苏州就遭受到特大洪水灾害。

九月,范仲淹召募当地游手好闲之徒疏浚五河,引太湖水入海,工程尚未完成,范仲淹又被调任为明州知州。

两浙路转运使上书朝廷,说范仲淹治水有方,希望他能继续留任苏州知州,等疏浚五河工程完工后再调离。

于是范仲淹得以留任苏州,完成了治理五河的任务。

年前后,西夏进犯北宋边境,宋仁宗无奈,遂启用范仲淹。

范仲淹到位后,**打理相当到位,采取正确的策略,经常取胜,*威大振。

后来西夏人都不敢打北宋的主意了。

奠定了范仲淹成为一个杰出*事家的地位。

年,宋仁宗决心改革,将范仲淹调回中央,授官参知*事(副宰相)。

范仲淹一生的理想,担当良相的追求,此刻得以实现。

他抓住机遇,提出了十项改革方针。

拿既得利益者开刀,澄清吏治,首当其冲。

此时,范仲淹的周围聚拢了一批牛人,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等,史称“同官尽才俊”。

范仲淹则是由这些才俊之士组成的*治集团 。

范仲淹对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毫不客气,每次看到针对这些官员的调查报告,大笔一挥,就把这个官员拿下。

富弼说,一笔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他的全家都在哭吗?

范仲淹毫不心软,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省的人哭要好。

一旦动真格,重新分配利益,称范仲淹为圣人的人就越来越少,这就是人性。

结果是一批大官僚、地方官和皇室权贵暗中开始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

“庆历新*”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

改革失败2年后,年

58岁的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写下了 的《岳阳楼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0岁那年,朝廷要把范仲淹调任到荆南府,邓民不舍,范仲淹自请留任;

61岁,调任杭州,赴苏州筹办义学庄;

北宋皇祐二年(公元年)十月,61岁的杭州知府范仲淹决定,在自己的老家苏州府吴县、长州县购买良田一千亩,再买一座大宅院。

他首创的这个机构,史称的“范氏义庄”,将从北宋一直运行到民国,历经近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创造一个不朽的传奇。

所谓“范氏义庄”,就是范仲淹用自己的多年官俸积蓄,购买良田以收租米,

然后用来赡养范氏族人,购买大宅用来供范氏族人集中居住。

这是一种通过慈善救济的方式,为范氏族人提供 生活保障的机构。

这一千亩良田,并不分给族人,也禁止族人耕种,

而是租给范氏以外的人耕种,以所收的租米来赡养范氏族人。

一、口粮:五岁以上的范氏各房族人,不分男女,每口每月给白米三斗。

二、衣料:成年族人每人每年给冬衣衣料一匹;十岁以下、五岁以上的儿童各给半匹。

三、婚姻补助:族人嫁女,给钱三十贯;女儿若改嫁,给钱二十贯;族人娶媳妇,给钱二十贯,二婚不给钱。

四、丧葬费:族人身亡,按其辈份大小,给予二贯至二十五贯的安葬费。

五、路费:族人参加科举,或者外出赴任,给予路费补助。

显然,范仲淹的规矩之中,充满了一些人性化的亮点:

族人不论贫富,均予发放;

对于无经济收入的妇女也予发放;

再婚妇女不歧视,也予发放。

当时,“义田”购买的消息传出,范氏族人前来聚居者,有近百口之多。

为解决集中居住问题,范仲淹又在苏州灵芝坊购买义宅一座,占地约二百亩,三面环水,风景优美,以供族人聚族而居。

与此同时,范仲淹还在苏州兴办“义学”:

“初公买田以赡族,而族滋大,立塾以教其人。”

就这样,“范氏义庄”=“义田”+“义宅”+“义学”。

为确保义庄土地不会被后世子孙所糟蹋,范仲淹规定义庄的田地屋舍不得出售,

平时由人独立掌管,全族监督,但即便是族长,也不得干预掌管人依规办事,

为杜绝贪污,范仲淹甚至不允许族人借用义庄的人力、车、船和器用。

否则,以大不孝论处。

范氏义庄不得使用本族族人作为义田的佃户,不得典买本族族人的土地。

有了范氏义庄后,可以说所有范氏的族人都有了一个保底的生存条件和基本的婚嫁体面,然后族人们通过源源不断的教育不断的诞生新的精英。

范仲淹此举,可谓是为自家宗族立下了万世之基。

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能够设立“范氏义庄”,相当不易。

不易之一,是他为此付出全部的官俸积蓄。

这份儿豪爽,就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不易之二,则是他克服了个人的情感和好恶。

因为,在苏州的范氏族人,对范仲淹本人及其母亲,并不好,甚至很坏

这份儿大气,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范仲淹幼年丧父,二岁而孤。

范仲淹虽然做了官,可范氏族人或许是出于对其母再嫁的歧视,或许是害怕范仲淹认祖归宗后会要求重新分配族产,对母子二人相当冷淡,间有恶语相向者。

范仲淹没有办法,只好频频声明,“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

所以,范仲淹首创“范氏义庄”,是典型的以德报怨,豪爽大气,相当不易。

可以说,范氏义庄不仅是家族基金会的典范之作,更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史料记载的 个非宗教性民间慈善组织。

同时,它还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亩,且运作良好。

范氏义庄的章程还规定:倘若乡亲、姻亲、亲戚陷于贫困,或遇饥荒不能度日,诸房共同核实后,用义庄粮米“量行济助”。

后来,范氏义庄的接济对象,逐步惠及范氏宗族之外的乡亲与亲戚。

从年范氏义庄开始运作,一直存续到民国时期,长达年左右的时间,这应该是中国存续时间最长的“慈善公益基金会”了。

如今的孔庙、苏州中学和景范中学,原本都是范仲淹的私宅用地,年和年,范仲淹两次捐出用于举学。

62岁,吴中大饥,独创以工代赈救灾方式;

杭州闹饥荒

老百姓吃不上饭

时任杭州知府(杭州市长)的范仲淹

不仅帮着粮商哄抬抬粮价

还跟着当地富豪大肆挥霍

古代种田就是靠天吃饭

每隔几年气温升降走一个循环

到最冷的那几年就是饥荒年

这对富豪们来说

无非就是少赚一点

但普通老百姓的一亩薄田没有任何抗风险

所以任何天灾人祸都会导致老百姓颗粒无收

有积蓄的花钱买粮渡过难关

没积蓄的卖牛卖田变卖家当

直接从有田的贫农变成了财主家的佃户

古代的饥荒年往往就是富豪们的收割年

饿殍遍地

他们却依然可以大鱼大肉

杭州本地的富商们还自行成立了粮商联盟

把平时60一斗的米价抬到了到一斗

老百姓肯定是没办法了

开仓赈灾不够分

官府开仓放完粮没粮了

说不定粮食涨价更厉害

那把富商们都抓起来

人家有钱有势也没那么简单

范仲淹先是关闭了官府的粮仓

停止发放救济粮

然后又以文一斗的价格从粮商手里大量收购粮食

富豪们一看开心坏了

顺势抬价

直接把文一斗改成了文

老百姓纷纷大骂范仲淹是个没人性的狗官

那范中淹没有辩解

而是继续高价收粮

很快杭州粮价全国 的消息不胫而走

结果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杭州的码头就停满了各地的运粮船

没闹饥荒的各地粮商也想着趁机捞一笔

范仲淹一看时机成熟了

立刻暂停了收购

并且重新打开官府粮仓

赈灾可能不多

但人人有份

保证饿不死

如此一来

就没有人会去市场高价买粮了

更关键的是

外地的运粮船还在码头停着呢

过了几天之后

范仲淹做东请各地粮商吃了顿饭

就一个意思

要么你们把粮食运回去

来回路费加损耗加起来亏多少你们自己心里有数

要么便宜一点

卖给官府或者老百姓

够本再小赚一点就可以了

结果可想而知

粮价秒崩掉

回到了饥荒以前的价格

已经被富豪们掏空家底的老百姓还得想办法帮一下

范仲淹想着法儿让当地富豪大摆宴席

今天你做东举办龙舟比赛

明天他出钱修个舞台,唱大戏

总之怎么糟践钱,怎么来

中间这动静大到当地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直接上书朝廷弹劾

他面对质问

范仲淹直接就是说,我要劫富济贫

道理很简单

富翁们有钱

让他们出钱举办各种活动

尤其是赛龙舟这种大型活动

不仅在当地提供海量的岗位何需求

愿意来干活的老百姓都能赚到点钱

还能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游玩

思路跟当年美国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

*府上大型基建项目是一个道理

除了娱乐活动之外

他还主持扩建了寺庙

带头号召下级官员翻修府衙

范仲淹这一年

每天都有几万灾民从事贸易,饮食,工匠等工作

此情形延续了好几年

整个江浙地区只有杭州安然度过了灾难

这就是 的以工代赈

其实古代中国从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种以工代赈的思路

是齐国发生饥荒时

晏子劝说齐景公

发放粮食救济灾民

但是齐景公不同意

他正在计划造一座宫殿

后来晏子就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他命令下属高薪雇佣灾民

并故意扩大修建规模

拖延完工日期

这座宫殿整整修了3年

比原来多花了一倍的钱

但是 宫殿保质保量的完成了

灾民也都救活了

后来的王安石,欧阳修也都做过同样的事情

杭州的苏堤

就是苏轼以以工代赈的方式修起来的

清朝康熙以后

以工代赈还被正式列入国家制度

树立了一整套的标准化流程

63岁,青州大饥,范仲淹到任即以病重之身赈济救灾;

64岁,这是范仲淹的 一年。

他硬撑着不肯休病假,结果倒在赴任的途中。

皇祐四年(),范仲淹64岁,病卒于徐州。

范仲淹的境界,世人有几人能及,民间奉为千古人杰,能文能武,圣人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21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