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诗词大会冠*陈更工科博士的十四次登场

发布时间:2022/12/17 16:31:02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37837214505094&wfr=spider&for=pc

陈更假期带回的书。新京报记者王双兴摄

陈更在新书签售现场。受访者供图

陈更在《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供图

2月14日晚,陈更站在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决赛的选手台前,两根麻花辫,一身蓝色民国装,表情平静,此刻已到 之争。

“请听题,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种植物。”主持人念题:“一,刘禹锡说它‘晚来风起花如雪’。”

话音刚落,其余三条线索尚未念出,陈更便抬起右手,按了抢答器:“柳树。”

掌声响起,陈更夺冠。

过去四年里,这位北大博士生、研究机器人的工科姑娘,连续四次参加诗词大会,十四次站上主舞台,终于在第四季拿到了 。

有人感慨“天道酬勤”,有人称赞“实至名归”,但对陈更而言,诗词的路,才刚刚起步。

“陈更,可以了”

陈更老家位于咸阳的村子里,红色砖房,农家土炕,门口是笔直的水泥路,大片麦田在道路两旁铺展而去,夜晚,月光透过冬春的雾霭洒下来,洒在北国正月尚未散去的糕点味和犬吠声中。

陈更回来了。家人们都聚在咸阳老屋十几平米的房间里,叔婶提着水果,弟弟妹妹抱着零食。节目早在去年12月就录完了,家人按捺不住,问陈更战况如何,对方只是笑,不肯“剧透”。

当晚,大家只知道陈更会登场,却不知道比赛结果。陈更想的是,“希望他们能享受看比赛的过程。”

电视摆在墙根,屏幕不大,牡丹形状的舞台灯光亮起,节目开始了。陈更第三个出场,站在舞台正中,和其他三位选手争夺攻擂资格。四季诗词大会,成绩突出者可以上台攻擂,到决赛的 争夺战,已经是陈更的第十四次登场了。

屏幕外的陈更坐在老屋门口的椅子上,和台上不一样。她没有化妆,穿了一件灰黑格子羽绒服,长发随意地绑在脑后,“邻家女孩”模样。

起初,家人们嗑着瓜子,欢快地讨论嘉宾的年纪、选手的妆容,时不时冒出一句“这娃厉害,能拿 ”“哎呀,这个题难嘞”。

慢慢地,竞争越来越激烈,舞台上的陈更离金字塔顶端也越来越近,家人把零食放回桌上,紧盯着电视看。

决胜环节,擂主孙晓婧上台,站到陈更身侧,总 的奖杯就放在二人中间。主持人*笑着说:“它近在咫尺,它唾手可得。”

陈更的妈妈嘟囔:“哪有那么简单。”爸爸摸了摸额头:“紧张啊。”陈更抱着电脑在一旁做自己的事,眯着眼睛笑了一会儿,没说话。

争夺赛不算漫长,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陈更以5:2的成绩取胜。

“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 已经产生了,她就是——陈更。”*宣布比赛结果,左手所指的方向,陈更微笑着鞠躬。

直到电视中几位嘉宾一起上台,给 颁奖,电视外的陈更才去隔壁房间的行李箱中,把奖杯拿出来,递给家人看。奶奶眼眶有点湿润,小叔在一边笑:“够低调的。”

水晶奖杯很大,印着“中国诗词大会”字样,在家人手中传看了一番, 落到陈更父亲手中,他把奖杯抱在胸前,招呼爱人帮忙拍照。

80岁的爷爷坐在离电视最近的地方,一直没说话,直到孙女拿到了 ,才慢悠悠摘下眼镜,满意地说了句:“陈更,可以了。”

左岸与右岸

陈更 次出现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是年2月,《中国诗词大会》 季,她的身份是研究智能机器人的北大力学系博士生。

在比赛前的自我介绍中,她说:“我爱我的机器人生涯,它是我理性现实的左岸;我也爱我诗情画意的诗词世界,它是我柔软感性的右岸。”

2月13日,农历大年初九,陈更坐在老屋的炕上码字。电脑里装着机器人研究的资料和数据,也装着和古典诗词有关的读书笔记和散文。

炕头放着一叠书,《浮生一日》、《中庸证释》、《二十四诗品导读》,不一而足。这些是她从北大图书馆借来的,装在行李箱里,一路从华北拉到了关中。

父母住在城里的居民楼,但每年寒暑假,陈更回到咸阳老家,都和爷爷奶奶住在村子里。她喜欢农村,有星空,有鸟鸣,有土地;也喜欢村子里慢悠悠的节奏,像冬日晴空中偶尔路过的云,不慌不忙,适合读诗。

年,陈更出生在咸阳。和咸阳的许多家庭一样,陈家也重视教育、崇尚读书。老家西侧的房间里,至今还保留着两个古旧的书架,上面塞满旧书、旧课本和旧杂志,那些是陈更父亲和叔叔用过的,被爷爷保存了起来。陈更小时候,没有书看了就跑去架子上翻,看八十年代的流行小说,看旧课本上的故事,也看《知音》和《故事会》一类的杂志,对文字的痴迷在那时生了根。

不过,中学文理分科时,陈更选择了理科。她家境一般,觉得理科意味着可以有一技傍身,意味着更广阔的就业面。

高考后,陈更被同济大学录取,读自动化专业。那里有很多的河流,大片的草地,养着孔雀和天鹅,很快唤醒了陈更的文艺细胞,她选修了声乐课、电影鉴赏课,还喜欢上了张枣的现代诗,几年后回望,还会感慨:“我目前想到那些生命中美好的初遇,很多是在同济。”

古典诗词的启蒙,从21岁开始。那一年,陈更保送北大直博,专业是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研究方向是智能康复机器人的控制器设计。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度过,读文献,做模型,推公式,处理数据。

“当时换了一个环境,生活出现暂时的断层,独处的时间变长,当外界全部陌生了的时候,人可能会更容易审视自己。”陈更说。她喜欢上了燕园,图书馆有长长的走廊、大大的落地窗,松林有宗璞喜欢的紫藤,朗润园有季羡林种下的季荷。她很少逛街,也从不追剧,闲暇时间全都用来看书。

“书荒”的时候,偶然读到《蒋勋说唐诗》,“发现诗词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晦涩,而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很多妙趣。”就这么被领进了门,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越读越多。

在 季节目播出后不久,央视邀请陈更回顾诗词大会,镜头前,她说:“我们在日常必需的东西之外,还要有一点儿无用的东西和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赏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诗词就是我们不求解渴的酒,不求饱的点心。”

那天,她引用了陶弘景的诗表达这种心情:问我何所有,山中唯白云。只堪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拾贝壳的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大家好我是陈更,我又回来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梳着麻花辫、穿着民国装的陈更再次站在舞台上。

随着出现的次数增加,陈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19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