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国产车总被喷要么抄袭,要么丑,到底是谁的

发布时间:2025/6/30 11:15:18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80416/6169853.html

国产车总被喷要么抄袭,要么丑,到底是谁的锅?起底设计界的痛苦

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可谓百花齐放,国产车也在慢慢崛起。但除了汽车三大件的技术基础外。汽车的外观,也是人民群众常常口诛笔伐的一大痛点。

国产车的外观造型,要么被喷抄袭,要么被喷丑。国产车这三个字,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多年,至今不能下来。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中国汽车设计的发展呢?

有人说缺资金,缺人才。

你要说汽车发动机缺资金,缺人才,我好理解。你设计一个汽车的外壳,怎么得,连壳都没钱造吗?

你真别说,小小的汽车外壳,确实门槛不低。虽说造壳难度比不起发动机变速箱。

但是不能只盯着局部看。国产车本身利润就低,长期被合资和外国品牌按在地上打。

好不容易挣点辛苦钱,还得紧着技术研发用。

但一个汽车的造型和外观,是影响销量的重要因素,没钱的国产自主品牌怎么办呢?

毕竟造型这玩意不像科学技术,申请一道专利就把你卡在墙外面。

所有国产自主品牌,选择大大方方地抄作业。

直接拿国外的车型抄抄抄,比如梅赛德斯的SUV,被一顿本土化改造之后,成为了现在的长城汽车。

日本的kar,被五菱奇瑞盯上后,成为了新能源爆款,五菱miniev和奇瑞qq冰激凌。

为啥国产车必须要抄袭国外呢,自己设计一个就这么难吗?

难,确实难,因为一个外壳,不仅要考虑颜值和辨识性,还要考虑风阻、噪音、车内空间布局等难题。

还要符合当下的规章制度,还要熟悉材料工艺技术,确保自己想要的效果,可以量产出来。

这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压在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汽车造型设计师。

学产品设计的朋友应该知道,通常我们画出的设计图是二维的,但要落地设计,还是需要把三维的效果图搞出来。

也就是说,你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设计语言,还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具备成熟的手绘功底,同时也要会3d建模和渲染。

而在汽车这个行业,还需要一份精湛的雕塑功底。因为车壳的母版,需要用油泥一比一捏出来一个。

有人戏称,汽车设计师不仅需要鼠标点的准,刮刀也得拿得稳。

一款车的造型,设计之初的需求就是,未来三到五年才能上市,上市后五年之内还不能落伍。

像这样的人才,放到年前,闭着眼也能拳打达芬奇,脚踩拉斐尔。

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我们不仅工业起步晚,设计同样也抢不到哪里去。

我们国内的设计领域,处于一个拉扯的内耗状态,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理念。

有人要寻根问祖,找到中国自己的设计语言。

上层的拉扯会直接影响底层的教育上,很多学校没办法教设计,老师们直接把西方的设计概念,和中国建筑美学、水墨文化仍在学生面前,他们希望学生填鸭式学完之后,这些东西会在自己的脑子里产生化学反应,然后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属于中国风范的康庄大道。

然而,我们看到的状况是,中国大部分设计师,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一个元素提取出来放进自己的作品里,美名其曰中国设计。这样的做法,并不比电脑里的复制粘贴高明多少。

属于我们中国的美,不在传统建筑里,也不在山水画里,而是藏在一本本蒙尘的古籍中。

周敦颐用一首爱莲说,向大家阐述君子谦逊、纯洁、内敛之美。

苏轼的题西林壁,借用山势的宏伟,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了人生哲理。

美的并不是一些画家、诗人笔下的作品,美的是大自然!

美的,是我们能欣赏自然的这双慧眼。

所以,那些把水墨机理、留白、云雷纹等等中国传统元素搬上设计舞台的人,不过是拿皮毛做噱头,毫无水平可言。

本身国内能做好汽车设计的人才就缺,能做带有中国符号的设计师,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而国内大部分的车企又是什么德行呢。他们永远是为市场而研发,尤其近几年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能省则省是很常见的思路,尽快推出匹敌竞品的产品才是重点。所以国产设计的模仿和抄袭很严重,而且从不在意细节上的把控。

这样的风气,能造出什么好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5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