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霍尊的一曲《卷珠帘》后,引发了全民卷珠帘热。可一串一串的珠帘是如何被“卷”起来的,而不是被“挂”起来的,却没有特别清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连《中国好歌曲》总决赛的舞台上,舞台设计师们为了表达珠帘在月色中柔和的光晕,也很讨巧得运用了纱帘,给“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的真实形象留下许多悬念,只能从文字和音乐本身去找寻体会。
霍尊和费云清在《中国好声音》总决赛中01是珠帘,是竹帘?是卷,是挂?
卷珠帘,就是卷起珠帘向外探望的意思。按照“卷”的常规意义理解,卷的动作是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按此法卷珠帘,那“珠帘”难道是“竹帘”?事实上,这样的假设也有不少古诗词的背书。比如:
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宋
欧阳修
玉楼春·珠帘半下香销印
半卷半落的帘上映着销*美人的影子。试想,只有竹帘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才能半卷着,而和珠帘相比,只有竹帘这样编织紧密的材质才能映人影。
珠帘乍见。云雨无踪空有怨。宋
王之望
减字木兰花·珠帘乍见
“竹帘”突然垂下来了,并不是因为要下雨了,而是因为心中有怨。我们都知道“竹帘”可当雨,而“珠帘”不行。
这样认为的不仅是我,甚至连丰子恺在他的《今朝风自东面来,西北珠帘可上钩》漫画中也可见,他笔下的“珠帘”指的是竹帘,专门挂在窗外,可挡风挡雨。
丰子恺《今朝风自东面来西北珠帘可上钩再来看看国语词典里关于“珠帘”的解释:贯串或缀饰珍珠的帘子。这样的解释和心中的“卷珠帘”形象才更加吻合。还有诗歌中把用珍珠穿的珠帘称为“真珠帘”,通“珍珠帘”。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宋
范仲淹
御街行·秋日怀旧
至于如何卷这样的珠帘,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在他的套曲中透露一二。他用双关表达,表面看似在歌颂“珠帘”的美,实则在表达对一位叫朱帘秀的女士的爱慕之情。曲中 一句,描述了卷珠帘的方法:
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齐擎着耐心儿卷。元
关汉卿
一枝花一枝花·赠朱帘秀
“齐擎”指的是举拖着的意思,而“耐心卷”则说明卷珠帘并不是把珠帘往边上一挂就能完成的一个简单动作,而是得像“竹帘”般一点点往上卷。网上有种说法,认为古时的珠帘与今天常见的珠帘不同,不是一串串珠络并排长垂的形式,而是以珠串为纬,再另用细丝作经,将上百乃至更多的珠串连编成一面整幅,因此可以如卷席一样高高卷起,并且挂在帘钩上。这种说法非常令人信服,可惜如此“珠帘”制法似乎已经消失了,也无法找到任何图片资料。
还以为到此已经破解了“卷珠帘”的奥秘时,我读到了这样的诗句:
飞玉斝,卷琼钩,唤新愁。宋
张孝祥
诉衷情·中秋不见月
这里的琼钩,是帘钩的意思;而琼,是美的意思。如果帘钩也能被卷,那也许“卷珠帘”中的“卷”含义也从严格意义上的“自下往上卷”,发展为“收藏”,“收起”的意思。当“卷珠帘”成为一个离开深居状态,内心向外面世界敞开的意象时,是竹帘还是珠帘,是卷还是挂,对诗人们也许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山西大宅院内景02频频唤起诗意的珠帘真实样貌如何?
曾经高频出现在古诗词中的珠帘如今却很少有人问津。是因为建筑文化的进步?还是珠帘文化的退步?这还得从古珠帘的真实样貌说起。
宫殿楼阁上挂珠帘画栋珠帘,临无地、沧波万顷。宋
袁去华
满江红·画栋珠帘
珠帘的最早出现是一种彰显华贵的象征。珠帘在十六国时期属于稀奇罕见之物,只有最奢华的宫殿楼阁在炫富时才被配以珠帘。那些可是货真价实的红绿蓝宝石、墨玉以及珍珠等贵重珍宝来制作的“五色珠”。使用这般奢华装饰的皇帝,免不了要被几个良臣批评为“铺张浪费,奢靡之风”。
但到了南北朝时期,珠帘就已经不是很稀罕了,大贵族的府邸以及大寺院中,都用得起。这般变化多亏了从印度传入的玻璃制造技术,提供了相对来说工艺快捷、成本低廉的玻璃珠制造方法。
据考古发现,在文献中被称为“珍珠瑟瑟金翠异物”,其中除极少数为水晶珠、玛瑙珠外,其余皆为玻璃珠(料珠)。据说,当时的玻璃仿制技术已非常先进,可以仿蓝宝石(瑟瑟),珍珠(鱼蚌之珠),以及玉石类材质珠子(琳)等。而书中记载的“五色琉璃”为红蓝*绿黑色的玻璃珠,色泽异常鲜艳。珠体扁圆形,个头偏小(直径0.35cm-0.1cm)。
洛阳永宁寺出土的五色玻璃珠瑟瑟-蓝宝(左)玛瑙珠(右)
自唐代以来,珠帘形象晶光闪烁,冰彻透明,所以,它还有个至为诗意的名称――水晶帘/水精帘。到了清代,天坛和圆明园也曾经以珠帘(水晶帘)作为必备的饰物。
“天坛之窗帘,都是蓝玻璃棍,粗细如筷子,此种都呼做玻璃,因其相当透亮也”。实际上,天坛这样的神圣场合以蓝色水晶帘作为窗上饰材,是很有岁月的一个传统,至晚在明代,神坛、神庙等祭祀场所就使用如此的帘饰,专称为“青帘”。生活于明清之交的孙廷铨在其所著《颜山杂记》中,于“琉璃”一节有清楚的记述:“琉璃之贵者为青帘。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条,如水斯冰。纬为幌薄,傅于朱棂”,“用之郊坛焉,用之清庙焉”。
回青料为明清青花瓷画所用青料。在制作青帘时,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参考颜色)
天坛之窗帘,都是蓝玻璃棍,粗细如筷子。(参考形状)
而圆明园中的水晶帘,与前代的珠帘很不一样,成品与隔扇上的“隔窗心”尺寸相当,是一种小小的装饰帘,仅仅用于挡在隔扇的窗心部分之前。其形制则是以红铜丝把“玻璃条”串起来,也就是说,所串的并非圆珠,而是中空的条形玻璃细管。根据相关记录,圆明园的水晶帘应该更像是传统的“纱屉子”,用熟铜薄片切成细长条,每四条围成一个方框,由铜钉固定坚牢,然后把串好玻璃细管的铜丝一一固定在铜框内。使用的时候,把这些铜框挂在隔窗心外,就如同多加了一层轻薄的、半透明的活窗。
除了皇宫,祭坛,寺庙之外,珠帘还被广泛运用在富贵人家,女子闺阁和亭台楼阁,游船画舫这等诗情画意的场合中。
绣户珠帘,日影初长。宋
晏殊
玉堂春·斗城池馆
绣户指的是华丽的居室,多指女子的住所。
珠帘卷雨惊秋近宋
秦观
再赋流觞亭
这首诗是为曲水流觞亭而写的。看来珠帘不仅仅是为女子所用,文人雅士也是对其倾慕有佳的。
画舫珠帘出缭墙,天风吹到芰荷乡。宋
秦观
游监湖
游船赏荷也是风雅之举, 的游船-“画舫”配备珠帘也是常有的。
03珠帘诗意几何?
这些用玻璃仿制名贵珠宝的珠帘能反射碎碎的光点,风吹起来沙沙作响,人过处摇曳生姿,给隔断增添了许多浪漫情趣。更是被文人墨客和美人,深闺,春思,离愁等意象联系起来。在卷帘和落帘之间,女孩子们的心态几开几合,好似小舟,辗转已行过万重山。
玻璃材质的珠帘相比木质珠帘多了一层遇光反光的功能。和镜子反光不同,此种反光是一种动态的反光,且光点细碎,令人联想起海面闪烁的粼粼波光。古诗中描写珠帘的最美瞬间莫过于夜间,反射着月亮微弱的光芒,珠帘显得感性,浪漫,令人浮想联翩。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唐代温庭筠的《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
竹风梢掠过石阶上,带来阵阵寒风,摇碎珠帘上玲珑的月光。
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元
关汉卿
一枝花一枝花·赠朱帘秀
珠帘摇动起来,四壁好像披上了翡翠的阴影,它放射出的光彩使琉璃瓦都黯然失色。
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元
关汉卿
一枝花一枝花·赠朱帘秀
珠帘的光华朦朦胧胧,似雾似烟,但又都不是。
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宋
欧阳修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珠帘上闪烁着明月的光华,这般夜的光华有如一缕春烟,丝薄如雾,随风升腾。
珠帘在古文中还被称为“帘幌”,荡漾之状。或有人经过时,或被风带动时,珠帘都会摇曳生姿,似乎这珠帘化作了微风,成为室内和室外的交流者,又给古老而沉静的中式宅院带去一些轻盈灵动的瞬间。每每看到此景,诗人们又心生诗情画意,挥挥大笔。
珠帘十里卷香风。宋
苏轼
临江仙·尊酒何人怀李白
这句诗致敬了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而苏轼的诗中的“卷”字勾勒了珠帘夹带着佳人的香气,飘动起来,香气远传的唯美景象。
珠帘绣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宋
*庭坚
诉衷情·珠帘绣幕卷轻霜
珠帘秀幕飘动,夹带着寒意,小姑娘边往手上哈着气,边试手画梅花妆。
04现代居家运用
如今在家居装饰世界中,除了“风水”用途以外,几乎已经没有珠帘什么事儿了。而能够购买到的闪闪发亮的珠帘也常常流于俗气。原本光彩夺目的珠帘在现代世界似乎找不到属于它的新位置。
详其原因,珠帘本就是一种较豪华的室内装饰物,其原生环境是富丽堂皇的宫殿抑或色调压抑的传统老宅。宫殿里所用的材料都是货真价实的名贵材料,高级感一眼就能看出来;而色彩压抑的中式传统建筑里搭配晶晶闪亮的珠帘也有着一张一弛的效果。
一副好看的珠帘好像一首动听的曲子,视觉效果应灵动而富有节奏感。事实上,一颗颗的珠子就如乐谱一般。而如今市面上能见的珠帘,材质低廉;设计死板,疏密不当,色彩流俗;尤其是搭配的空间看起来珠光宝气,并非真正奢华而反显廉价。
另外,如今的社会结构,建筑室内结构和古代大不相同,原来珠帘的容身场所,如今都不复存在。实用主义原则的指导下,隔断帘市场被竹帘,布帘霸占着:价廉物美且清洗方便。即便那些有着怀古情调的人继而转向了草木珠子的珠帘,甚至有些运用竹帘的灵感也是来自国外。
不知如今当姑娘们心头泛起阵阵涟漪,空怨“卷珠帘,是为谁”的时候,身处居室何处?才子们心中的一片诗情画意又以何为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