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背负着艺术世家的光环,她把作品越做越生猛

发布时间:2023/1/18 10:46:34   

在成为一个二胎妈妈的过程中,

周褐褐曾有5年时间,

完全放弃自己的工作,做一名全职妈妈。

年,她重新拾回艺术创作,

年,集结近5年来的雕塑作品,

她的 个展在上海举办。

工作中的周褐褐

周褐褐与父亲周春芽

80后的周褐褐,

出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大家庭,

父亲周春芽是中国最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她的成长道路与多数人迥异:

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

却在异乡德国度过童年,

自幼受西方古典乐的熏陶和训练,

却去日本念了服装设计,

转向雕塑创作。

上海龙美术馆个展现场

与女儿的日常相处

一条来到成都,在周褐褐的工作室,

和她聊了聊生活和艺术。

自述

周褐褐

编辑

陈沁责编

陈子文

周褐褐在工作室

Dior迪奥30MONTAIGNE经典系列黑色夹克

几乎每次媒体采访,周褐褐都难免被问及她的父亲,她本人并不回避。但在艺术道路上,父亲周春芽并没有“介入”过她的创作。

年,她在北京举办首次个展,周春芽到场。记者问他,“褐褐这次的作品,你有没有提什么关键的意见?”周春芽说,“鼓励是有的,但是作品,我今天还是 次看到。”

真正的影响,应该说是一种家庭熏陶。她在艺术世家成长,家中一直堆满厚厚的画册,从小她看遍欧洲艺术电影,最钟情法国文艺片,也会和父亲一起讨论古人水墨。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像一颗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她的作品,风格和父亲全然不同。周春芽最富盛名的作品,用色绚目大胆,景象热烈。周褐褐的雕塑,则充满暗黑气质,也常被贴上“哥特”标签。

周褐褐与父亲周春芽作品对比

周褐褐爱穿一身黑衣,最喜欢古典乐和金属乐。一抹冷峻的黑色眼线,让她远远看上去,有一种淡淡的酷劲。近距离接触起来,则是个腼腆、内向的人。

她的工作室,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一栋二层小楼里。隔壁邻居,曾经是艺术家张晓刚。现在,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利用孩子上学的时间,她会独自驱车来到工作室,“是属于我的自由发挥的时间”,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作与价值感。

以下是周褐褐的自述。

童年,仿佛一个暗黑版童话世界

我小学一到三年级,在四川音乐学院奶奶家生活,记得是筒子楼,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学音乐的人。隔壁邻居是弹钢琴的,对面那户人家是拉小提琴的,常常听到有人吊嗓子。

80年代后期,正好赶上 批“出国潮”,我妈妈就去德国留学了。10岁那年,她带我去德国度暑假,阴差阳错,在德国待了三年,我前后在卡塞尔、瓦尔堡、慕尼黑三个城市生活过,小小的我穿梭在一座座神秘的石头古堡。

周褐褐在德国卡塞尔

回想起来,德国的童年生活,很深地影响了我后来的美学观念。

在卡塞尔威廉高地公园,经过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穿过一片树林,远远看到大力神古堡,光柱从大力神的双臂之间照耀下来,凝神屏息,就像在看一副画。经过岁月的冲刷,古堡表面形成一层黑色的物质,像岩浆一样流淌。

黢黑的池塘水面,一只天鹅游过,周围更加幽静。这些景象都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到了德国的第二年,我妈妈独自前往慕尼黑闯荡,将我寄养在她好友的妈妈Charlotte老婆婆的家里,和她还有一条大狗一起生活。

学校是一座建于年的城堡,楼梯像奶油一样光滑圆润。我就借用学校大礼堂的三角钢琴练习,礼堂有个尖尖的顶,暗黑、空旷,琴声仿佛在空中回响,当时我就在想,会不会有曾经的灵*在上空盘旋。

这一幕幕童年场景就像那些灵*一样,长久盘旋在我的脑海里,冷峻、朴素,影响着我成年后的创作。

我后来做雕塑,多倾向冷褐色和黑色。

黑色在我的理解中,不是负面和压抑的,而是蕴含着能量。

年的个展《驱散阴霾》,作品运用黑色最多,结合雕塑、音乐影像和服装。我想表达的是光明和黑暗的相互转化——只有身处在黑暗之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光亮。

音乐、服装设计和艺术的碰撞

我小时候一直在学钢琴,后来发现,因为先天骨骼发育的缘故,我的手特别小,钢琴的学习从此中断,成为一个钢琴家的梦想,就灰飞烟灭了。

大学,在四川美术学院念设计专业,那个年代,正好是日本视觉系音乐的 时期。

周褐褐采访彩虹乐队主唱Hyde

次看彩虹乐队的MV,非常震撼,无论从舞台效果、服装,还是灯光,都是出乎意料的。我还记得有一首歌叫《ForbiddenLover》,在幽蓝无边际的海洋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石膏人头,主唱Hyde跪在石头上哭泣地唱歌,让我一下子沉迷进去,特别向往。

《狂热者二代》软雕塑

年,我到日本文化服装学院念服装设计,最开始是想要做一些舞台风格的服装。我从小就对立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包括立体的剪裁,还学了人形关节的制作。而立体剪裁和雕塑之间也有相通之处。

今年夏天,我 次在上海举办个展,集结了近5年来、我重新拾回艺术创作的主要作品,和疫情以来的新创作。

《矩阵》大概有2米4高,把它摊开来看,大概有7米左右。很多人联想到火山喷发、熔岩流淌,甚至雷电从天而降,像毁灭后的一片虚无。

它其实寓意着毁灭与重生的循环状态,是我心里的一座花园。

我用木材堆建了一个小房子,灵感来源于啄木鸟收藏榛子嵌入木料中储存。

展览期间,我发现最喜欢木屋的是小朋友,他们跑进跑出,在里面玩耍,大人反而特别害怕,可能是密集恐惧的心理暗示。我希望通过这个作品,让我们能像孩子一样,拾回无所畏惧的天性。

《COVID-19:肺》模拟了我们肺部的结构,但它的图案并非 的左右对称。想通过这个作品,纪念疫情带给我们的痛苦的日子和回忆,也希望能够祈愿和平。

我听到对我的作品最多的评价是“哥特”,但我觉得哥特更像是童年生活的一种再现,唯美、神秘——也已经融入到我的生活方式里。

周褐褐和黑金属乐队葬尸湖合作

吉他少女yoyo在周褐褐作品前演奏

因为之前的经历,我的作品里,会加入很多音乐和服装设计的元素,让各种形式相互碰撞。

年,我和国内知名的黑金属乐队葬尸湖,合作了一个现场作品。从灯光、服装到背景的音乐视频,我都自己上阵,试着用另外一种视野,来诠释一个舞台。

年的个展《因彼而行》,我还邀请了国内天才吉他手yoyo在我的雕塑前演奏。她是一个非常酷的速弹吉他少女,在现场,我让演奏、服装和雕塑作为一个整体来呈现。

70%的时间照顾家庭,

30%的时间留给创作

留学回国后,我很快地进入了婚姻,恋爱长跑12年。

30岁的时候,有了 个女儿。之后,整整5年时间,我一直亲力亲为地在抚育两个小孩,完全没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

成长中的女儿

在她们重要的成长阶段,能够全心全意在她们身边照顾她们,我觉得很幸运,虽然要付出非常多的精力。

一般换季、开学、寒暑假,尤其忙碌,照顾她们的日常起居,辅导她们学习,带她们去大自然,看看昆虫和植物……

年,两个女儿上幼儿园了,白天有了自己的时间。当时我在思考,过去的时光,还有我学到的知识,如果我不去动它了,不再去深化它,它们可能就逐渐消散了。所以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继续去表达。

现在,70%的时间在照顾家庭,只有30%留给自己。

我的工作室在成都蓝顶艺术区。每天早晨送女儿去上学后,我便来到工作室,这是属于我自己的独立时间,在创作中自由发挥。

雕塑一般是在工作室里,先把泥稿做出来,再找师傅把它翻成玻璃钢, 到工厂铸造成我想要的形式,材料多用铜和铝。

周褐褐养的独角仙

雕塑之外,也会学习、写作,理论对创作是很重要的。

我还特别喜欢昆虫,养了各种奇妙昆虫,比如独角仙、螳螂、蚕……平时非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2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