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发展 >> 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具身参与论数字时代的
作者:王蕾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研究院
注释:本文刊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年第9期,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媒体建筑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数字艺术实践,借助光、声、电等数字技术,为城市的瓦宇楼阁增添亮色的同时,也成为公共艺术和文化传播巧妙结合的承载介质。近些年“灯光秀”“光影秀”层出不穷,也引发各界对其是否有效有益地进行信息和文化传播的讨论。在“技术满盈”的时代,灯光与建筑的融合,需要综合考虑到人文艺术审美、信息传播效能、空间生态环境、受众接收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以“研究带动设计、艺术嵌入传播”为理念基底,从意象表征、情感联结和具身参与三个方面,深入思考城市-建筑-媒体-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更好地理解媒体建筑的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提供跨学科视野的分析参考。
城市形象;媒体建筑;公共空间;光影传播;交互参与
引言
坐落在城市中林林总总的建筑可以说是城市总体形象的立体展现。随着古典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和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潮的更迭以及数字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一种辉映建筑思潮和科技进步的媒体化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的舞台之上。何为“媒体建筑”?对于“媒体建筑”(MediaArchitecture)的理解需要从“建筑表皮”(BuildingInterface)入手[1]。建筑表皮,即建筑与城市、建筑与人沟通的主要界面[2],借助新型技术,它日益演化为一种新的信息可视化的媒介。狭义上,建筑表皮与数字媒体影像相结合的新建筑形式即可被称之为“媒体建筑”;广义上,媒体建筑意指综合数字科技、公共艺术和信息传播等领域价值精粹,使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产生交集,以整个城市为舞台背景建构出的媒介化景观设施。建筑本身通过声、光、电等技术融合为城市的肌理,与周围环境和环境中的受众互动,可以说,媒体建筑带给人们视觉审美体验,重塑着整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城市中生活的个体也用自身的信息接收和互动体验促进媒体图像符号的进步和革新。对于媒体建筑的研究理解,需要建筑学、传播学、社会学、材料学、公共艺术、*府公共管理、智能交互等多科门类协同进行。
一.问题的提出
媒体建筑的存在和发展并非在朝夕之间,回顾媒体建筑潮流兴起的历史,在世界知名建筑大师———伊东丰雄(ToyoIto)、赫尔佐格/德穆隆(HerzogdeMeuron)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很好的风格体现。伊东丰雄在年设计的“风中之塔”将真实的环境,如风、噪音等元素转换为信息倾注在建筑表皮上,筑体上的灯光会随着风速和噪声的大小不断变幻、虚实交替。由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位于德国慕尼黑的安联大球场,在夜晚,白色充气膜做的建筑表皮可以根据场内比赛球队的变化释放出不同颜色的光芒[3]。中国首座媒体建筑是年建于北京中关村的“第三极创意天地”,设计者是 设计大师冯·康格,建筑屏幕影像可以根据北四环车流造成的震动音场强弱起舞。我国媒体建筑已经发展了十年有余,已经成为近些年的焦点话题,“灯光秀”“光影秀”层出不穷,“上元之夜”更是引发各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