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50练

发布时间:2022/10/22 14:02:55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4/5761442.html

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50练

来自:小雨点的梦想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1)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见《周礼》,指的是《诗》《书》《礼》《易》《乐》。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 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 一天叫朔。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6.下列对《苏武传》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卿”是苏武的字。在古代,“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和“名”之间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

B.“迁”古代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转迁”等:其中“转迁”指升职,这个意义有时只说“迁”,“右迁”是指降职。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 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7.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亭是古时设在大路旁供行人歇息的建筑物,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人们多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一作“连”)短亭”句。)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时人们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要沐浴、更衣、吃素、戒酒、禁欲并静养身心,以示虔诚,这种做法叫斋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秦汉王朝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范晔《张衡传》)

(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8.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

②一丝通线索,谁不仰头看?

③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

④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蹴鞠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蹴鞠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蹴鞠④拔河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解说: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叹词、形容词)

B.《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2)

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B.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C.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D.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2.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题目。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爵位、爵号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关爱弟弟为“悌”。

D.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人,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5.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等终*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 天,朔指农历每月的 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1)中秋(2)重阳(3)除夕(4)元日

B.(1)重阳(2)中秋(3)除夕(4)元日

C.(1)重阳(2)中秋(3)元日(4)除夕

D.(1)中秋(2)重阳(3)元日(4)除夕

10.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3)

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并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南北朝时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孔雀东南飞并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故事,而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结尾,使全诗产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C.初七: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

D.下九: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的“鸡鸣”是古代时辰的名称。

C.“何乃太区区”和“感君区区怀”中的“区区”二字意义不同,前者为“愚拙”之意,后者应理解为“情意深挚”。

D.“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便利”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地支都相合。

3.在“制灯谜贾*悲谶语”一回中,贾*看到贾元春出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谜语的谜底是()

A.年兽B.爆竹C.宫廷净鞭D.算盘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和作品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前),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 的*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任为客卿。

B.《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 古代公文。这里的“书”是书信的意思,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见的一种文体,是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句中,“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

D.五帝三王,*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

5.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

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6.下面关于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诗句被拆散,请仿照示例,将之重新对应,并注明该诗句所描写节日和风俗。

①东南见月几回圆②江上流莺独坐听③兽头凌处雪微微

(1)西北望乡何处是,①___________。中秋节,赏月

(2)鼙鼓动时雷隐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中禁火空斋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骚",指《离骚》。《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C.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垂髫"指童年;女子成年称"及笄",男子成年称"弱冠"。

D.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下列对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外”是角色名,这里是“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年男子。

B.“净”是角色名,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

C.“科”是古代戏曲中角色敲打乐器时的动作,又称为“介”。

D.“旦”是角色名,扮演妇女。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②“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初七,即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用针作各种游戏)。下九,古人以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③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昏、人定。鸡鸣是丑时(相当于现在的1点至3点),*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④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诗体。词有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标题。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⑤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⑥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A.①④B.③⑤C.①②D.②④

10.根据古代文化常识,从下列相应序号后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把正确的选项填写在横线上。

假如你穿越到了唐代,成为礼部的一位副职长官,你的官职名应是①_________,你处理的日常事务中不包括②_________,你一生中拥有的名号不会包括③_________;仲夏之夜,星河璀璨,你不禁吟诗一首,你会用④_________来指代银河,当时的情景令你想起尚在家乡的妻子,于是你写信给她,说你会于元朔时归家,你回家的日子实际是⑤_________,你家住河内,那么你家应位于*河以⑥_________。

①A.尚书B.侍郎C.员外郎D.郎中

②A.礼仪B.祭享C.贡举D.武官选授

③A.尊号B.别号C.谥号D.表字

④A.翼轸B.云汉C.玉衡D.金乌

⑤A.当月十五B.下月初一C.正月初一D.大年三十

⑥A.东B.西C.南D.北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4)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风俗习惯。根据下面的提示,完成填空。

春节(吃年夜饭);元宵();端午();重阳()。

2.《再论文字下乡》篇中写道:“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下列行为不属于“习”的一项是()

A.每周例行的升旗仪式B.端午节吃粽子

C.定时定点投放垃圾D.新团员学团章

3.下列谚语与乡土社会的人伦关系不相契合的一项是()

A.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B.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D.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4.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记,是一种古代文体,主要是记载景物,并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是年号干支纪年法。元丰是宋神宗的庙号,丁丑表明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常用的纪年法还有王公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3.《水经》是中国北魏时期的地理著作,后经郦道元补充发展为《水经注》,是 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散文。()

5.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豆蔻,原是一种植物,花朵鲜艳娇嫩,后来用“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男少女。()

2.高牙,古代行*有牙旗在前导引,旗很高,故称“高牙”。()

3.“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 *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淳熙”是南宋皇帝的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

5.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也指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以及向往田园的归隐之情。()

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氓,民。“氓”可指外来的百姓,这里指自彼来此之民,是男子之代称。()

2.卜,用火烧龟板,根据龟板上的裂纹推断吉凶祸福。筮,用蓍草的茎占卦。()

3.总角,是古时男孩子未行加冠礼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4.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代指卜筮,此词也可以喻指应该遵依的标准。()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现存诗篇,它最初被称为《诗》《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6.“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7.以下各联按“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相逢马上纷桃雨;喜见树前闹杏花

②夜如何其,晓钟未动;岁云尽矣,更漏频催

③清光同会合;秋色正平分

④避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

⑤去秽除邪千门户前悬虎艾;尊贤吊古万人江岸喝龙舟

⑥三五良宵,花灯吐艳映新春;一年初望,明月生辉度佳节

A.①⑤③②B.⑤④⑥②C.①④③⑥D.④①③⑤

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请你填上对应年龄。

①而立②花甲③弱冠④古稀⑤知命⑥不惑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9.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B.《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全书共7篇,内容涉及*治活动、*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鸡人"是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是更筹,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D."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 学府。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中华传统文化常识专项针对测试(5)

1.下列对戏曲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角色名,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外”即“外末”,扮演老年男子。

B.“旦”,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D.“科”,戏剧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的用语;“卜儿”,扮演儿童。

2.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

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

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3.“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是某同学电脑上的三条搜索记录。与这三条记录有关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庄子文天祥B.孟子文天祥C.孟子墨子D.司马迁魏征

4.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5.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 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7.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8.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昏后。(宋·欧阳修)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

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寒食节⑤重阳节

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④寒食节⑤端午节

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9.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B.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C.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 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5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