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独立艺术工作者林万山收到安至文化的邀约,请他为其门店设计一款装置艺术。门店陈列的商品有点特别,给予他的自由度也“大到不可思议”:只要继续做一些他想做或正在做的事。
他想做什么?——一个“未来宗教”三部曲,想象在遥远或不那么遥远的未来,佛学哲理与现代科技相遇后形成的崭新面貌。
林万山觉得,佛教是很柔和的一个宗教,”它有很多妥协、兼容、改进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这种灵活与柔韧是佛教早期的特征:“我们没有寺庙,我们只是修行,我们为什么要出家呢,因为家里太吵,我们要出去。我觉得这比较适合未来会存在的一种宗教。”
林万山希望想象佛学在未来的形态。在此之前,他已完成了若干与佛学有关的作品:年,他带领团队与街头艺术家Fish合作,在杭州釜托寺完成了作品《游戏神通》,得名自《维摩经》,“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
白天,华严殿中树起水墨风格涂鸦的屏风,夜晚,借助投影技术,一个水波荡漾、伸缩舒展的光影王国在佛像前浮起,暗示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平行世界。
《回路》,年,青岛年秋,他在青岛完成了“未来宗教系列” 部,一个名叫《回路》的装置艺术。烟雾缭绕的黑暗中,一个三角形的大发光体,长边三米三,短边两米二,内部数十个基点放射出线条,如神经树网般彼此联结。
线条忽明忽暗,伴随回旋反复的电子噪声,如同机器在负荷下疯转,或人工肺部在艰难地呼吸。林万山说,三角形是人面最简洁的表现方式,这个发光体其实是一尊“佛头”。
在他的想象中,未来的佛或许是一个集高度智慧的生命体,无所不知,给予 关怀。
为安至文化设计的装置艺术,是这一系列的第二部。
02
想象传统是困难的,更困难的是想象传统在当下乃至未来的样子。
林万山生于年,福建人。他记得老家小县城里有山,冷空气与热空气在半山腰汇聚,形成云烟,入山后双目所见一片雾蒙蒙,“色彩的RGB值特别低,很灰,非常漂亮”。
这种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审美。他穿黑衣黑裤黑袜子,家里和工作室装修成黑色,作品色调多为黑白光影,看见别的颜色觉得刺眼睛。”觉得这种颜色里有一种神秘力量——当然其它颜色里也有神秘力量。”
同样刻入他骨子里的还有福建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从前过年时,“家里什么都不做,一家人去山上拜庙,各种野庙。过程中遇到很多故事,比如一个老和尚,年轻时来到山上,住在石头缝里,一点点、一点点地盖庙。那庙盖得七倒八歪的,但很漂亮。”
或许因为首先遇到的是活生生的人与物——比如老和尚,云雾中的野庙——林万山对佛教的领悟并不拘泥于知识与形式,更倾向于一种诉诸直觉的神秘主义。
他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也是如此。被问起为何从大学时攻读的雕塑专业转向新媒体创作时,他说,“如果你是在一个操场上面跑的话,其实不存在一个‘转’的问题,你只是从操场的这个角溜达到那个角,仅此而已。”
他关心的是创作这件事,而不是其表现形式;对佛教,他关心的是宗教体验,而非其千百年间留下的表象,好比说,寺庙。
“宗教空间其实是一个汉化后的结果。原始佛教并没有说要建一个庙,甚至反对建庙......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佛像)其实也不代表佛教,完全只是佛教美术。(那是工匠们)因为当时的技术水平,当时的社会情况呈现出来的样子。”他说。
那么在现代社会采用现代科技构筑出的宗教空间会是什么形态?
在林万山之前,有一个日本人给出过答案。年,来自福井县照恩寺的住持朝仓行宣在寺内举办了一场电音“Techno法会”,并进行了网络直播。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诵经会。法会现场,诵经声与电音旋律交织,在朝仓精心安排的灯光下,佛像静默,周身辐射光圈,五光十色,确是极乐净土模样。
这位曾担任夜店DJ的49岁住持认为,从前人们用涂抹金箔的方法,表现极乐世界的光芒,佛身后散放的光芒甚至需要用棍子体现。现在,这些都可用舞台灯光表现,油灯与彩色射灯,都是殊途同归。
Techno法会,日本福井县照恩寺,年在宗教空间的革新上,林万山走得比朝仓更远。他为佛龛陈列厅设计的《场》是一个互动性装置艺术。通过他熟悉的技术,他用光影创作出一个虚像,一个修行“道场”。
由栋栖建筑设计的陈列厅本身就独具特色。展厅装潢是一个个向内递进的同心圆,“像个大大泡泡糖圈”,各个圆周上放置产品。
林万山在这样的现代设计中看到了一种递进式结构。“你一进佛寺前门,是四大天王,或者左右哼哈二将,再往里面去是弥勒佛、韦陀菩萨,然后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再往后藏经阁或藏经塔,左右两面是僧舍。”
他把展厅当作一个微缩的宇宙,核心是放装置的地方。佛无实相,与众生平相,就用技术投射出一个虚拟佛像。设计参数时,他只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很简单,连五官都没有。
这就是他认为未来:“外围仍然非常传统,然而走向深处,最末端是一个电子虚像,它可能会提供一个直接的情绪输出,比方说对你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反应:你的困惑,你的阻碍,你的痛楚,或者你的欢喜。”
03
心中有道场——说的是空间与感受的统一。但如何捕捉、描述甚至激发一种内在的精神体验?在年的《十方》项目中,林万山进行了一次尝试。
在杭州湖滨银泰IN77广场,他邀请现场观众尝试进行冥想,与此同时,参与者头部佩戴的脑部传感器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仪器,分析比较后,通过影像展示大脑活动。在巨大屏幕上,线条与形状变幻闪烁,当参与者进入冥想时,图像会产生相应变化。
冥想,一种富有宗教意味的古老活动,在《十方》中与现代技术相遇。从神经学角度,冥想是什么?
一种生物电,体现为波段,比如α波段,β波段。人们用设备采集数据,再经过长期实验,可以得出一套算法,在图像上与心电图类似,穿梭于一条水平直线上下的波形。
“冥想这个活动的算法值其实跟另一个东西的值特别接近——注意力。但它又不等同于注意力。人们做数学题时,注意力值会飙升,但冥想值却不一定。决定冥想值的还有另一个因素:噪波。噪波就是人思维的混乱程度。要让二者达到平衡,即噪波尽可能低,注意力尽可能高,人才能进入冥想状态。”
在林万山看来,安至文化的展厅或许更能呼唤出这种冥想体验。
一个现代的空间,比美术馆更纯净,参观者具备一定心理基础,更容易达到他要做的效果:在装置艺术前,观者或站定,或冥想,触发装置感应点时,装置内部会出现立体的投影。
在《十方》的互动现场,只有一个参与者成功了。当他进入冥想时,屏幕上纷繁的图案不再闪动, 只剩下一个净值的圆。然而这也只持续了一瞬间。当众人开始为冥想者的成功而欢呼时,他一下子醒过来,走出了这种状态。
-艺术家简介-
林万山
出生于年6月9日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系级
现研究生在读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系
作品涵盖装置,影像,雕塑,VR等新媒材作品
艺术家作品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