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同国家施行汇率*策的

发布时间:2023/4/20 13:52:08   
李从悠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19/5387160.html

引言

汇率*策是用一定的汇率*策工具来达到一定的*策目标的过程。汇率*策的目标规定了汇率*策工具的方式、方法和使用范围。因此,具有首要的意义。

汇率*策的根本目的,是同其他经济*策一起,达到经济社会的增长、稳定、就业和对外收支平衡。但其直接目标,则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第一,维持本国货币对外价值的稳定。为此,可采取下述方法:

(1)把本国货币固定地钉住某种货币,不允许汇率有任何波动。

(2)把汇率的波动限制在狭窄的、明确规定的上下限之内。当汇率尚未达到上下限时,*府可任其不受控制地波动,但一旦达到支持点,即进行干预,使其限制在上限或下限之内。

(3)不规定货币的对外平价或支持点,汇率可自由波动,但每天的或一段时间内的波动,*府可通过干预使之限制在相对小的幅度内。

第二,维持本国货币对内价值的稳定。其做法,是通过汇率的升降,使货币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受外来扰动的影响。例如,在三十年代时,英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府,就曾不断进行汇率贬值,以使其货币的对内价值免受“输入性紧缩”的影响。当时,由于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在一国汇率不变的情况下,世界价格的下跌趋势将导致该国物价的下跌,加剧其国内的经济困难。而通过不断的贬值,则可以在世界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使国内价格保持较高。相反,战后以来,一些国家如联邦德国和荷兰,则曾经进行几次升值,以避免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

第三,影响对外贸易。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影响贸易条件,二是影响贸易流量。贸易条件表现为进口品和出口品的相对价格。它反映了用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所能换到的进口品的数量。在汇率变动的情况下,出口品同进口品的交换比例会发生相应变动。因此,汇率变动将诱发贸易条件的变动。在一定条件下,*府可能将汇率升值,以改善贸易条件(即以较少的出口品来换得较多的进口品)。例如当一国的出口品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时,该国货币的汇率提高后,其出口品的外币价格虽然提高,但出口数量却不会受影响,因而既可获得贸易条件改善的好处,又不影响对外贸易额。

由此之故,一些国家特别是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往往把汇率高估以谋取贸易条件方面的好处。但这并不总是可行的。例如,当一国出口品处于买方市场地位时,其出口品外币价格的提高,会使出口数量减少,从而反使其贸易收支恶化。关于汇率对贸易流量的影响,我们已经在多处进行了分析。一般说,汇率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会对贸易流量从而对贸易总额发生调节作用。

因此,*府如把贸易流量的扩大(或缩小)作为其汇率*策的目标,则可以通过调整汇率,利用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来达成之。需要指出,汇率对贸易条件和贸易流量的影响,是互相制约的。例如,当一国贬值时,其贸易条件会趋于恶化。如其出口品的外币价格下跌而出口数量没有足够的增加,则其贸易收支将会减少。但同时,由于其贸易条件恶化,其国民收入会相应减少,因而进口量下降,贸易收支又会有所增加。其最终结果,则要视这两方面的具体情况而定。

第四,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出入。一国*府采取*策行动来吸引或阻止外国资本,大多出于以下目的:增加或减少其持有的官方国际储备额;扩大或缩小国内的信贷资金数量;或者,是为了提高或降低国内的利率。为此,*府可通过提高或降低即期汇率,来影响“不抛补的国际套利”活动,也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外汇市场,以影响“抛补的国际套利”的方向和程度。

除此而外,一些国家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能把国际*治或经济上的考虑,作为其汇率*策的直接目标。例如,法国在百年战争时期,为了给入侵法国的英国人造成金融上的麻烦,就曾把当时的法国铸币予以贬值。年,戴高乐总统为了削弱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也曾大量从美国抽走*金,并试图说服其他国家采取同样的行动。从年到年,法国官方还曾鼓励过针对英镑的投机活动,以通过加速英镑的贬值,来破坏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近年来,这种情况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变得更加尖锐复杂。年底美国总统里根访日时,曾把美元对日元汇率问题直接作为最高层*治会谈的内容。此后为了迫使日元汇率上升,美国高级官员不断向国际金融市场吹风,表示日元应当上升。年5月,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一度曾达到1美元兑日元的低点,但此时美国财*部长贝克仍对外强调,“美元对日元、联邦德国马克的汇率下降是有秩序的,美国对此也未制定任何目标”,“对有关汇率趋势的问题不发表任何意见”,试图以此来进一步影响市场心理,听任日元汇率上升。由此也可见,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某些国家汇率*策的目标,甚至可能把影响别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包括在内。

从上面看来,汇率*策的直接目标,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通过制度性的安排,维持本国汇率的稳定,而主要通过其他经济变量的波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是战后以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传统模式。另一种模式是,保持汇率的适度弹性,通过汇率的升降波动,来维持本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影响贸易及资本流动。这一模式自七十年代以来,事实上已成为世界各国汇率*策的基本潮流。当然十分明显的是,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交叉地或交替地采用这两种模式,把汇率*策的直接目标设定为相机选择汇率的稳定和汇率的适度弹性,将是比较可行的,也是更为合理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汇率*策的工具或手段,也有很多种类,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就先介绍最重要的一种——汇率制度的选择,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一篇文章加以介绍。

汇率制度制约着汇率运动的基本方式,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国*府或其货币当局达成其汇率*策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汇率制度和汇率的调节,曾有过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但是在牙买加协定中,基金组织承认了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并同意各会员国“可以根据本国的需要对汇率作出适当的安排”。这使得一国采用何种汇率制度,变得完全可由本国决断。于是,汇率制度的选择从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成为各国汇率*策的重要手段,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理论也应运而生。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这两种:一是汇率制度选择的“经济论”。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赫勒(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国际经济顾问)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主要受经济方面因素的影响,它们是:经济规模、经济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同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联系程度、相对的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同汇率制度选择的关系是:经济规模小、经济开放性大或者进出口集中在某几种商品上的国家,一般倾向于实行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同国际金融市场联系密切,资本流入和流出较为频繁,或国内通货膨胀率同其他主要国家不一致的国家,则倾向于实行浮动汇率制。

根据赫勒对一些国家汇率*策的比较,浮动汇率制明显地趋于同一国进出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低比率(即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地理分布的高度多样化,相对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金融国际化的高度发展相联系。二是汇率制度选择的“依附论”。提出这一理论的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其对外经济、*治、*事等诸方面联系的性质。

这一理论集中探讨的是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时,采用哪一种货币作为其钉住时的“参考货币”,取决于该国对外经济、*治关系的“集中”程度。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取决于经济、*治、*事等方面的对外依附关系。

例如,从美国的进口在其进口总额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国家,或者从美国得到大量*事赠与以及从美国大量购买*事资的国家,还有同美国有复杂的条约关系的国家等,往往将本国货币的汇价钉住于美元。同法国有传统殖民地联系的非洲国家,则趋于钉住法郎。而同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治经济关系较为“温和”的国家,则往往盯住“一篮子货币”。

这一理论同时又指出,选择哪一种“参考货币”,反过来又会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伙伴关系及其他各方面关系的发展。这两种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侧重点,各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于经济方面,而后者较侧重于*治方面。总的来看,后者的理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来说,不尽完全适用。但它强调了实行何种汇率制度,会强化同某些国家的*治经济联系而减弱同其他国家的联系,这仍然是值得注意的研究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4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