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优势 >> 高考戏剧把握矛盾冲突
本考点是考查考生对戏剧冲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命题方向来看,如果考查戏剧,那么戏剧冲突的考查应该是主要考查方向,所以对于戏剧冲突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一定要掌握。
1.戏剧冲突的不同类型
按剧作情节结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类型。
(1)单一型:这类戏剧冲突的对立面自始至终基本不变,一贯到底,在一次次交锋中,冲突越来越激烈, 发生爆发。如繁漪与周萍的冲突贯穿《雷雨》全剧。
(2)主次型:全剧有一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的是次要冲突。如《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婚姻和封建婚姻的冲突。但实际上全剧中老夫人的戏并不多。
(3)多样型:一些剧作由于没有贯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多由一系列人物的生活片断组成,它在众多人物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一个个分散的冲突,这些冲突统一于共同的主题之下。如《茶馆》没有贯穿到底的情节,三幕表示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部分中各有不同的冲突,但各种冲突又都统一于葬送旧时代这一主题之下。
2.戏剧冲突的主要特征
(1)尖锐激烈:在戏剧中,一些平淡的矛盾往往被组成有声有色的冲突,由于矛盾的双方都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在 爆发时是格外强烈的。如《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卷人了戏剧冲突,虽然未动刀枪,但人物之间的交锋却是惊心动魄的, 矛盾达到一定程度终于爆发。
(2)高度集中:戏剧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社会矛盾,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如《雷雨)中30年来两代人的矛盾纠葛,集中在几个小时内展开,剧中场景凝聚在周家客厅和鲁家两处,犹如两*对垒。
(3)进展紧张:戏剧冲突必须扣人心弦、波澜起伏,使观众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4)曲折多变:戏剧冲突往往曲折复杂,变化多姿。
3.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标过程中所发生的斗争,它不能用抽象的意念去表现。这些形态主要有三种:
(1)人与人的冲突:即表现为人与人之间意志和性格的冲突,这是戏剧冲突的本质。
意志冲突,是指人物间对立的目的和动机出现,交织成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如《雷雨》中董事长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不同动机,封建家长周朴园和蘩漪的不同动机,构成阶级、家庭的冲突。
性格冲突,是指人物间对待事物的态度,追求的理想,采取手段的不同所引起的冲突。人物性格越典型就越容易引起冲突。如《茶馆》,正是由精明善良的王利发,耿介正直的常四爷等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相互撞击中引起冲突,意志冲突和性格冲突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戏剧中,不能截然分开。
(2)人物内心冲突:这种内心冲突往往使人物陷于不易摆脱的境地。
在《雷雨》中,四凤和周萍都是侍萍的亲生骨肉,要侍萍答应他们的结合,她是既难同意,又无法道出真情的。儿女的要求使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内心深处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3)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这种环境,既指自然环境,也指社会环境。
《茶馆》展示了维新运动失败后、北洋*阀混战之时和国民*统治时期这三个不同历史阶段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冲突。
把握戏剧冲突的角度
1.局部冲突概括
对应于局部冲突可以采用要素串连法。戏剧同小说一样,一般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我们可以用一些词语把这些要素串连成一段通顺的话,从而概括出戏剧的局部矛盾冲突。
2.整体冲突概括
对应于整体冲突可以采用主题透视法。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几方面。戏剧冲突的实质是性格冲突,剧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特别是人物性格的相互“抵触”、相互“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可从戏剧表现的主题分析冲突的性质,也可通过概括主要情节,把握戏剧的整体矛盾冲突。
典型例题
(·广西·逸仙中学高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时间与前幕相隔十余年,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初夏,上午。
地点同前幕。
1.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可见他对清王朝的愚忠"理解错误。李三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见惯了*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景,对社会的改良失去了信心。
2.B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B.“表现出他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分析错误。这些动作描写,不能表现出她们对茶馆即将开业的期待和兴奋,主要是表现此时没有顾客光临,他们的无事可做以及对茶馆前景的不自信。
3.①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王淑芬是裕泰茶馆的老板娘,也许是平时见惯了三教九流的人,所以她的思想比较超前、活跃,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她梳着时兴的圆髻,看不顺眼李三的小辫儿,又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都可表现出她的与时俱进。
②勤劳。作为老板娘,她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
③善良。从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既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身份、台词、矛盾冲突和动作外貌之类的舞台说明来表现。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二人的发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作为老板娘,王淑芬见惯了茶馆里的三教九流,思想比较超前活跃,能够与时俱进,在急剧变革的时代,没有因循守旧,抵制变革。这一点也体现在她劝李三“不要顽固,既然改了民国,就应该随着走”中。可见她能够顺应时代潮流。
节选部分开头的舞台说明“王淑芬正和李三忙着布置”,台词“前面的事归他,后面的事不是还有我帮助你吗”“三爷,这里的事交给掌柜的,你去买点菜吧!别的不说,咸菜总得买下点呀”“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为老板娘,王淑芬并没有把自己放在主子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吆三喝四,而是和伙计一起忙前忙后,里外操劳。可见她是一个勤劳的人。
从“他抱怨了大半天了!可是抱怨得对!当着他,我不便直说;对你,我可得说实话:咱们得添人”的话,可以看出王淑芬对李三抱怨的理解,她比王利发更能体谅别人,内心更为善良。她还劝王利发添人,虽然是茶馆的实际需要,但也是出于对李三忙不过来的关照。可见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4.①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②新思潮(王淑芬时兴的圆髻)与旧思想(李三的小辫儿)之间的冲突。③小人物(王利发一干人等)与大时代(*阀割据)之间的冲突。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分析戏剧矛盾冲突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了解戏剧冲突的相关内容。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细读剧本可知,节选部分有三组矛盾冲突,分别是:
雇员李三与老板王利发之间的薪酬利益冲突。从李三的台词“二十多年了,他们可给我涨过工钱?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就这么办啦?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啦!”和老板王利发的台词“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可知,二人之间存在雇员与老板的薪酬利益冲突。
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王淑芬梳时兴的圆髻,而李三却还带着小辫儿”“三爷,咱们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儿也该剪了吧?”“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哼!我还留着我的小辫儿,万一把皇上改回来呢!”这些对话冲突明显,老板娘王淑芬在急剧变革的时代,与时俱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而李三却因循守旧,不肯改变,这是新思潮与旧思想之间的冲突。
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从节选开头部分“现在是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指使中国*阀进行割据,时时发动内战的时候”可知,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阀割据,社会动荡,开茶馆的王利发,老板娘王淑芬,以及伙计们李三等一干人等,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小人物,面对社会变革他们尽管努力经营,还是难以维持生计,经营惨淡,他们的生活只是变得越来越糟。这是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的冲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塞罕长歌(节选)
幕
字幕:“塞罕坝,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着……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往哪走?
佟保中下坝……
二嫂(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当逃兵?
秦海生(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功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嫂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莉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斌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杨宁先对,对,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情鼓掌。
佟保中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
李斌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林场还能办下去?
李斌一定办下去!
高志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第二幕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佟刚啊……(欲说又止)
佟刚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刚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你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佟刚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别说在这儿待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激动地)儿子!
佟刚爹!
第三幕
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舒纹(沮丧地对着佟小林)老公,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我还是要回省科学院了。
佟小林别丧气,失败是成功之母!
杨娜小林说得对,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 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尾声
年。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奶奶,我是榛子!……
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人舒纹?!……
舒纹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纹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年联合国环境 荣誉——“地球卫士奖”。
(有删改)
1.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 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上人们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这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埋怨。
C.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体现人物形象,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2.下列对本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B.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3.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 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4.剧中人物舒纹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见元帝①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门执羽檄,上。]
*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2.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3.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一、1.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埋怨”错,结合剧本内容理解,二嫂的语言应是表现了二嫂对佟保中等人的挽留。
2.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暗示了社会环境”错,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本剧的故事没有关系。 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中的“年12月18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交代了舞台氛围,“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交代了塞罕坝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舞台说明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3.①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突;②佟保中、秦海生的想离开塞罕坝与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的冲突;③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④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中,戏剧冲突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戏剧 幕中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由此概括出: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突。
通过二嫂说“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以及韩大伯说“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可知,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而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
其次,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这反映了塞罕坝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由李斌说“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和杨宁先说的“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可知,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他们对植树造林一往无前、满腔激情。
所以,该剧中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的一往无前、满腔激情形成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物自身。如: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
4.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响应*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②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塞罕坝务林人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③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④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博大情怀。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扎根艰苦的环境,对生态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塞罕坝是一个自然环境极其艰苦、恶劣的地方,风沙漫天,种树非常困难,但是塞罕坝务林人响应*的号召,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他们用不懈的努力、奋斗创造塞罕坝的幸福生活,塞罕坝务林人肩负时代的使命,具有艰苦创业、坚守一方、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和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以及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博大情怀。比如三代人的坚守,比如李场长、杨总工程师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他们把对生态的呵护当成自己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二、1.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D项,“表面平静”错。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应该大惊失色,不能得出“表面平静”。
2.C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戏剧艺术特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极尽渲染”错。结合“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等分析,“苦伶仃”的出场,没有极尽渲染。
3.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
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爆发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情节作用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
结合“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4.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分析注意从戏剧的内容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结合“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分析,昭君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结合“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分析,昭君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结合“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分析,昭君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结合“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分析,昭君不卑不亢,态度从容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