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没有*一鹤,哪来今天的春晚丨众家追忆文

发布时间:2022/9/20 20:10:33   

采写:新京报记者滕朝、刘玮、张赫、杨畅

编辑:报报

据中央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中心消息,央视首届春晚总导演*一鹤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8日凌晨2时40分在北京去世,享年85岁。

*一鹤出生于年4月,辽宁沈阳人。年参*后,在解放*文工团从事音乐创作;年转业到中央电视台,从事编导工作,创作了一千多部不同规模、不同形式和不同体裁的电视片。年,*一鹤采用直播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目光,开辟了电话点播节目的专线并应用于首届春晚。随后,他担任了年、年、年、年以及年共五届央视春晚的总导演,并成功推出了《吃鸡》《吃面条》等经典作品,启用了李谷一、朱明瑛、蒋大为、刘晓庆、马季、姜昆、朱时茂、陈佩斯、冯巩、赵本山、巩汉林、*宏等一批活跃于春晚舞台的骨干力量。

*一鹤。资料图片周岗峰/摄

新京报采访了刘晓庆、李谷一和朱时茂,听他们追忆记忆中的*一鹤,还原当年开拓春晚的故事。

春晚开拓者

首创直播、主持人、点播节目

央视在除夕举办晚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年。然而由于条件落后、电视机及卫星转播不普及,大多只是排练几个独唱、舞蹈节目,从未在社会引起太大轰动。

直到年深秋,*一鹤接到任务筹备年春节晚会,他决定大胆地做一次“质的飞跃”。他集中了马季、王景愚、姜昆等艺术家组成策划编创组,并提出实况直播,开辟电话点播,启用节目主持人的提议。*一鹤的提议曾得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姜昆也对此存疑,然而*一鹤只回答了一句,“足球赛如果不直播,你看录播有意思吗?我要让中国所有观众跟我们一起过春节的时候,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于是,*一鹤在平米的演播室里摆放了五台摄像机,没有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先进的灯光,工作人员加起来不到60人。但茶座式的观众区、主持人与观众的亲密互动,直播的既视感,都让春晚有了浓浓的年味儿。

不仅如此,*一鹤还首创了“主持人”这一概念。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报幕员”,按照流程通报节目名称;但为了春晚能够更好的与观众交流,把节目通过更有意思的方式串联起来,*一鹤便尝试找一些懂幽默,又能活跃气氛的人搭配在一起主持,产生一些新的趣味点。

马季、姜昆等相声演员的名字出现在名单中,但只有两个男的不好搭配,于是人气颇高的刘晓庆入选;又怕相声演员嘴太贫,曾演过不少内涵喜剧的王景愚得到了上春晚的机会。

刘晓庆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回忆起当年*一鹤是如何说服她上春晚主持的,“*一鹤导演来请我的时候也没有怎么说服我,只是我自己斗争了好久,因为当时我是拍电影的,电视机在中国观众家里很少,一个联欢会,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因为我一个月工资只有50块钱,买一张车票很难。好不容易一年攒下的钱,要坐车回去和家人团聚。所以,这个机会是非常可贵的。

但春节联欢会的规定就是要现场直播,就是说的是一个联欢会,也没觉得是多大的一个事儿。当时没有什么功利主义,主要是大家一起热闹就行,所以我也没有提什么要求,直播上就直接向四川人民问了好。然后从春节联欢会的舞台上就直接去了火车站,然后就赶回成都和父母团聚。”

刘晓庆说,当时是联欢会,没想到一下变成了 届春晚,变成了世界上 的晚会。当时看不到外国的电影,更加看不到外国的综艺节目,在这种情况下,*一鹤导演完完全全(当然大家也有一份砖瓦的贡献)创造了这种形式的春节联欢会,一直到现在都沿用至今,所以今天*一鹤导演去世,“我非常地、非常非常地难过,因为他就是经典。”

刘晓庆主持

王景愚、马季、姜昆任主持人

姜昆曾说,*一鹤非常有“拼劲儿”,因为他的脑海里总有一个清晰的整体构思,对设计好的节目能够 考虑,并让主持人像一个钩子一样,有机地把节目串联起来。年春晚播出后,一夜间全国所有晚会都有了“主持人”这一席位,而春晚主持人也成为晚会的标志性符号。

“观众想看什么就播什么”是*一鹤办春晚的初心。年春晚的“热线电话”便开创了观众互动的先河。当年*一鹤在演播室放了4部电话,观众可以打电话实时点播节目,还能参与有奖猜谜。那年除夕,热线电话从中午12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从未间断,晚会结束后,还有一位工人打进电话,说晚会播出时他正在工作,没有听到马季的相声,希望马季补说一段。于是马季便在电话里为他补了一段十几分钟的单口相声。这在当年“电视台是上帝”,观众提意见都成问题的时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创举。

年春晚现场设点播台

而当年最红的李谷一,一晚上被观众“点唱”了7首歌曲,其中甚至包括被封为“靡靡之音”的《乡恋》。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依旧思想仍僵化,这类表达个人情感的歌曲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然而*一鹤却坚持用热线电话证明“观众的选择”。

他曾回忆,83年春晚 通互通电话拨进来,点播的就是《乡恋》。但领导始终不同意演唱这首歌曲。随着点播的电话越来越多,直到*一鹤把第五通观众热线提议给领导,领导终于一跺脚说“*一鹤,播!”后来这首歌成为了当年最火的流行歌曲。春晚结束后,大量观众来信,赞扬央视是“人民自己的电视台”。

“当时我们就是希望观众可以改变晚会的播出程序,观众可以指挥电视台,节目播出应该是个流动的状态,导演组要根据观众的要求播出节目,观众想看什么我们就播出什么。”*一鹤曾说。

03:25

《乡恋》

新京报采访了李谷一,她也回忆到,当时在节目组后台首次见到*一鹤的情景,“当时他风风火火跑来跑去的,时间特别紧张,我也没来得及跟他讲话。”李谷一记得, 届春晚其实并没怎么彩排,直播过程中节目也有些衔接不起来,但*一鹤创新的启用了和场外观众电话互动点歌的形式,让李谷一在舞台上一连演唱了包括《乡恋》在内的7首歌曲和2首戏曲对唱。

“*导是肯定这首歌曲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特别活跃,而且敢于尝试,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群众需求服务。从《乡恋》解放开始,我们的文艺发展也打开了一扇门。大家总是说李谷一很红,但我能有今天的成就,是与他分不开的。”

年除夕,央视春晚接近尾声时,李谷一演唱了一首《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从此之后,这首歌不仅传进千家万户,也成为了历年以来春晚的固定节目。

在李谷一的记忆中,这首《难忘今宵》的诞生也与*一鹤有着直接的关系,“年,*导考虑要为晚会写首体现家国情怀的结束曲,希望能让所有炎*子孙一起庆祝新年,他就请了 词作家乔羽和 曲作家王酩联手创作了这样一首歌。”

李谷一说,*一鹤是一位非常尊重演员的导演,“当时他很谦虚问我对这首歌的意见,我说那咱们先录音吧!结果录完音发给他之后过了一个星期,他就给我打电话说,这首歌通过了!于是就有了一直唱到今天的《难忘今宵》。三十多年过去了,*导的远见流传了下来。”

李谷一回忆道,这些年她与*一鹤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有一年,我的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请他来看,他还很高兴。但是我 一次见到他,是在央视的一档栏目上,当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如今听闻*一鹤逝世的消息后,李谷一表示很难过,“我永远铭记他的相知之恩,希望老哥一路走好。”

*一鹤和李谷一合影。图源视觉中国

胆魄和坚持

差点因邀请张明敏被开除

年春晚获得不俗反响后,*一鹤完全可以按同样的模式继续搞年春晚,然而为了满足观众对晚会骤然增长的期望,*一鹤决定冒着风险再次创新。

年中国即将迎接中英双方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署,*一鹤大胆萌生了邀请港台同胞的想法。当时他曾在公交车上偶然听到张明敏唱的《我的中国心》,歌词有*河、长江,于是他便通过新华社香港分社邀请张明敏参加春晚。同时,*一鹤也邀请港台艺人和*、马季、姜昆等人共同担任主持。虽然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一鹤先对张明敏等人进行了“调研”,但仍有一些领导不同意如此“激进”的做法:“春节晚会是现场直播,可不是录像,万一他要说出一句不得体的话谁负责?”甚至某领导曾打来电话,称如果*一鹤再坚持己见,就把他撤掉。*一鹤当即挂断。但正是这样的胆魄和坚持,最终造就了经典春晚节目《我的中国心》。

*一鹤的“叛逆”不仅如此。年,哑剧小品《吃鸡》大获成功,*一鹤便联想到在年春晚再推出一个语言类节目。当年国内还没有对白小品,于是*一鹤看中了凭借《二子开店》《夕照街》等电影名声大噪的陈佩斯,和因《牧马人》而红遍全国的朱时茂,并亲自邀请二人从零开始创作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截图

由于没有任何参考案例和经验,朱时茂和陈佩斯在天坛体育宾馆的房间里憋了一个星期后,曾前前后后不辞而别了三次,“他俩觉得不好意思:住宾馆,不交粮票、油票、肉票,光吃饭不干活。”

每次*一鹤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一档好的节目,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搞创作大家都没主意,就是要同甘共苦一块战斗!”

在这之前,陈佩斯和朱时茂曾演过一个系列小品《拍电影》,内容是两个小青年想考电影学院,向主考老师展示自己的才华。由于小品太长,*一鹤看了之后要求他们只抓《吃面条》这一点。一个多月后,《吃面条》基本成形,“但是大家心里都没底”。为了检验效果,*一鹤把体育界的名流庄则栋、李富荣请来看演出,大家齐聚宾馆饭堂,密密麻麻地坐在马扎上。

“朱时茂跟我说:演到一半的时候,笑声没了,一看马扎上也没人了,心里一慌。接着演下去,慢慢地笑声恢复了。地上爬起一个人,又爬起一个人,都捂着肚子,笑得上气不接下气……”“笑果”好成这样,*一鹤却害怕了:“这么笑可以吗?这样的笑法,会不会被视为大*草痛批一顿啊?”

彼时*一鹤为港台演员上春晚忙于特批手续的事宜,已无暇顾及《吃面条》的审查命运。腊月二十七,上级领导下批示准许张明敏登台,大家士气大振。然而除夕夜晚会开始前一刻,陈佩斯和朱时茂又一次不见了。

当兵出身、习惯在活动前视察一番的*一鹤,在演播大厅二楼的一个幕布后面,找到了二人。“他俩情绪很低落,说到现在也不知道《吃面条》能不能上,就在这儿躲一躲。”时隔三十年,回忆起这一幕,*一鹤仍不禁哽咽:“在那个岁月里,人们干一点破格的事,就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当时我思想斗争很激烈,含着泪跟他俩说:佩斯、老茂,这个节目没有人说可以上,但是也没有任何人说不能上。我是晚会的导演,我就可以做决定了:上!出了问题我负责。但你俩记住一条:表演时一定要按照审查的本子来,不要添枝加叶捅娄子。”

《吃面条》播出后,也曾有人质疑那是无意义的笑,*一鹤却反唇相讥:“谁说没有社会意义?小品 一句话画龙点睛:‘你就别考演员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吧!’你觉得做演员容易,可是连吃一碗面都吃不像,就是讽刺那些好高骛远的人。”

因为小品《吃面条》特别成功,第二年,*一鹤很自然地又给朱时茂和陈佩斯这对*金搭档发出了春晚邀请函。一开始哥儿俩还是不太情愿,但*一鹤在电话中再次使出了“杀手锏”——“请你们吃个饭。”

《吃面条》

新京报也采访了朱时茂,据他回忆,*一鹤导演对年春晚的形式做了很大胆的尝试,将春晚舞台搬到了北京工人体育馆,但该届春晚过后*一鹤受到一些批评,说整个春晚有点拖沓。后来,*一鹤还做了自我批评。

不过在朱时茂看来,“其实*导也是在探索,他为后来的春晚导演提供了一个经验,后来的春晚没有一个在这种大的体育馆里做。”

因为这些事情,*一鹤导演给朱时茂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非常有魄力,敢作敢当,“他要是不同意的,觉得不行的,就是不行。他要觉得好的,绝不会放弃。”

两人 一次见面大概是几年前,朱时茂忘记了是在什么场合,只记得拥抱了一次,“那种有过合作的友谊,见面之后那种亲切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

得知*一鹤导演去世的消息后,朱时茂也很意外,前段时间他还想去看望他,但因为工作忙就没去成,留下了遗憾。

“*导应该是开辟了中国电视春节晚会的先河,都说后来这些春节晚会都有什么改革,其实都是沿着*导的路子走下来的,他给全国人民送来了一份大餐,每年中国的老百姓还都希望吃到这个大餐,如果没有*一鹤导演,这种形式可能不会延续到现在。”

《吃面条》

链接

赵本山年 次登上春晚舞台,总导演仍是*一鹤。此前,赵本山带着茅台闯春晚的故事*一鹤已有所耳闻。第四年,当赵本山再次于春晚编导组面前表演《老有少心》时,*一鹤也不禁犹豫了。“当年我对他的小品也有一些看法,主要是对格调有些质疑:艺术是为谁服务的?嬉皮笑脸逗人笑,就太没价值了。《老有少心》这个名字就很不雅:这老头花心啊!”事实上,此前《老有少心》在地方已演出上百场,到 赵本山表演得已经有些“油”——不是戏让观众笑,而是他本人在“逗”大伙乐。“人物形象不美”“情感不真实”“感觉抓得不准”是编导们看完后的普遍评价。

*一鹤认为小品框架不错,但是需要改造,他请来王景愚按照戏剧科班的手法来导小品,名字也改为更显大气的《相亲》。“一个10分钟的小品,往往半小时都打不住。那时赵本山还缺乏把控能力。他毕竟是民间艺人出身,早年想演多久就多久,但电视台是争分夺秒的。上台前我跟他反复交代:不要乱发挥,时间有限,每句台词都要严格把控。”

《相亲》

互联网时代

我们更要记住*一鹤的春晚创举

(撰文:何殊我)

*一鹤是春节联欢晚会这一节目类型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电视文艺迎来春天的前行者之一,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成就,缅怀这位对中国电视文化行业贡献颇多的老人。

电视晚会,是中国向电视文化贡献的独特文艺类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2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