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前景 >> 如初春,如朝日背黑暗,向光明舞台
两面9米高的全机械转台缓缓展开,上个世纪10年代的世间百态跃然舞台,两位革命先辈在愤怒与悲怆中登场,却点燃了一群仁人志士的热血与希望。
民族生死关头,国家存亡之际,他们引领一代青年,自己先成为炬火,背黑暗、向光明。
李大钊,字守常。
陈独秀,字仲甫。
最先成为觉醒者,最先敢为领路人,最先牺牲在黎明前。一段波澜壮阔的如歌岁月跃然舞台,百年前知识分子的“觉醒年代”拉开大幕。
根据同名电视连续剧改编,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觉醒年代》今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迎来预演场首演。
舞台剧《觉醒年代》原著龙平平,国家一级编剧喻荣军担任编剧,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导演何念执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桑琦担任舞美设计,杨帆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任冬生担任灯光设计,王佳迪担任多媒体设计,编舞、形体指导刘旻姿,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董桂颖担任服化设计,罗霁忺担任舞台监督,钱杰担任音效设计,刘一平担任道具设计,许金佳担任技术设计,赵明担任舞美制作监理,制作人王珏、黄一萍,演员吕梁、韩秀一、王梓、王衡、兰海蒙、符冲、张旭、李黎、杨艺苓、龚晓、杜光祎、铁政、边宇林、赵胜胜、周挺超、黄晨、司琨、周纪萌、王威、李诗杲等共同呈现。该剧为徐汇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与体量为四十余集的电视连续剧不同,舞台剧的时长大约要控制在三小时以内,所以对于主创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挖掘舞台剧的戏剧性与故事结构。
舞台剧《觉醒年代》的创作并不是直接在舞台上对电视连续剧的照搬与浓缩,而更多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展开创作,以期找到更适合舞台的表达与呈现。这首先要从大量历史资料和人物传记中挖掘角色对当下时局的评述和感想,以此对情节挑选做出取舍与抉择,然后再进行情节的丰富、台词的打磨、舞美的融合、场面的塑造等等,在展现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的同时,让我们曾在教科书上见到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生动、接地气。
他们在《觉醒年代》这个故事中也是青年,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成长;有各自的挣扎,也有各自的高光。当代的青年,会在这个故事里与百年前的青年们隔空对话,找到思想共鸣。
为了更加深刻地理解剧中的角色,更好地揣摩人物心理,《觉醒年代》的演员们在进组后进行的第一件工作就是阅读角色们的人物传记与所著作品,甚至是多个版本的传记,从这些思想巨擘自己的笔触中,进入这些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他们的精神内核,理解他们的选择与信仰,感受他们的无畏与热忱。
而在舞台上,整个舞美设计由三面墙围合而成,每面墙下都安装了一扇扇门,背后各自透露不同的空间。舞台一面为腐蚀锈迹斑驳的铁板,暗示当时腐朽没落的社会环境。左右两堵墙可以不断往中间挤压直至合拢,不断抑压缩小的空间动作,表达了在那个年代,觉醒者们在危难中寻求出路,在一线微弱的光芒下寻找希望、点燃彼此的坚定信仰。装置上又制作模仿了火苗元素,小火苗、马灯以及投影中的火苗元素逐渐增强推动,展现了剧中人物逐渐迎来思想觉醒的过程。
这样的舞台机械在舞台上兼具了假定性和流动性。全机械转台根据演员的表演会转化成为不同的空间,可旋转、可攀爬,紧跟剧情与演员进行流动。
荡气回肠的配乐展现了宏大叙事,灯光着重体现出历史厚重,再辅以多媒体渲染时代氛围,在力求真实的基础上,提炼出精神意境。墙面转动、影像交叠,再与灯光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质感。舞美团队运用现代设计与手段再现历史情节,更增强了舞台剧《觉醒年代》的强烈戏剧张力。
百年前的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以笔为剑、以字为刃,冲破桎梏,点燃光明。不同思想的交锋,新旧文化的碰撞,如一声声惊雷,惊醒了无数探寻救国出路的青年。
当我们在剧场里去走近李大钊、陈独秀这些革命先辈,走近他们“觉醒”的过程,从无望的绝境中找到缝隙、找到光亮,再从绝望中挣脱,冲破这道缝隙,冲出一个未来,这样的过程或许也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
剧照摄影:陆宇烁
舞台剧《觉醒年代》在上话年度观众问卷中以35%的投票数位居“年您最期待在上话的舞台上看见的剧目”一栏榜首。自剧本工作坊启动至预演场首演,都受到了社会各界、广大观众与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