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瓦屑坝,梦一场

发布时间:2023/2/25 14:35:05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08180.html

我到武汉*陂的大余湾,听到这样一首民谣:“杨家一、章家二、余家三、乐氏四、*名五。”原来它唱的是,明初江西填湖广,杨姓、章姓、乐姓、*姓、余姓一起五大家族,成为大余湾的开拓者,世世代代和谐相处。《*陂周氏宗谱》中记载:“*麻各处,久经元末之乱,百里无人,草深数尺,非公斩荆披棘,吾子孙安有乐土?”

安徽安庆桐城李氏宗谱上记载,一世祖贵三公“原依太始祖居江右鄱阳,逮元季兵乱,思先祖旧居皖桐龙眠,因复迁桐,卜居龙河。”

鄱阳这两个字,对湖北和安徽的很多家族来说,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情结和现实梦想。

*陂大余湾

明初官府在鄱阳瓦屑坝设局驻员,朱元璋为推翻元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以致鄂、皖、豫、川大片土地荒芜,为了经济社会发展,江西填湖广移民始发于此,沿乐安河、饶河抵达鄱阳瓦屑坝集中,在瓦屑坝渡口乘船,发放“川资”,从官员手中领取凭证,以队为单位编排船只,乘船驶出鄱阳湖,拉船人姿势决绝,他们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船上移民是按“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比例从同宗同族中抽取,顺江而下着载移民一起北迁,迁入长江北岸的*州、安庆、池州、庐州诸府。

“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家住江西鄱阳的一家老小,移民的行装,一个家族的迁徙,割断了与原居地的一切联系,学习忘却那份习惯的生活、命运,思乡之情*牵梦萦刻骨铭心。

那时候的赵姓青年、周姓青年、朱姓青年、王姓青年是灶丁、木匠、瓦工、是卖鞋的商贩、又或是有名望的教书先生,默默无闻地和家人离家背井。移民中还有张氏兄弟,有兄弟张天一,张天二,张天三。张天一去了陕西,张天二去了桐城,张天三到宿松。

为了活命,忍受酸苦,在陌生的土地躬耕农田、在空旷荒闲的地方垦荒,开商铺做回旧日行当谋生,重新构建商业活动中的贸易。

白天作苦田间,夜则执经一卷,人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反反复复地流转,想出人头地,想与命运抗争而崛起,然而那个开端非常的艰难。到了现代,来鄱阳旅游会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的寻根影像,重回这片鱼米之乡,这风景如画的故乡,即便是炎炎夏日,看到鄱阳湖上的小小渔船,船舱、渔夫、拉船人同船,湖面夕阳、水面各式波澜,看得人心中毫无渣滓。也就保存一颗追根溯源的冰清之心,天塌不惊。

是的,正如鄱阳湖湖面的水在不经意间流转,有多少人当年移民出去,只能在日后修家谱的时候提及鄱阳,提及瓦屑坝,想,也只是虚无缥缈的梦中理想。

瓦屑坝移民的原因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采取“移徙”*策,其对象之多、次数之繁、规模之大、过于前代,学术界称之为“洪武大移民”。并且朝廷还颁布“禁回迁”,面对逃亡的乡民,官方还有相应的措施,例如,如需离家百里之外,必须向*府申请路引,否则“*以逃*论,民以私渡关津论”。同时,官方还禁止撰谱,防止移民根据宗谱寻根问祖,那个时候为了禁回不能有文字记录。可以想见,许多故事只能存在于移民的记忆当中了,只有那么零星几个,经一代一代人口述流传,才有机会重新记入谱。

移民中不乏有才情并茂的人,或许迁后的百年后,传人中出了秀才,出了进士;也有的家族的振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付出打基础,他们迁至安徽,至湖北,传了十几代人,农人、白丁为多,却到十八、九世的时候,出博士、出富商、出文人才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修谱,家谱都有两三本了,距当年的瓦屑坝移民六百多年,厚厚的族谱里详尽到一代代人名及生卒年月。

去时可能是一队队移民人群的嘈杂、喧嚣、吵闹,同家人分离的哭泣、哀恸,那个时候的瓦屑坝移民不如现在的人知道使用自己的力量,没有往来的交通便利,也不会一开口说话就是“所谓人生不过是……”,不像今天还有“移民作家”可以用文艺作品来抒发伤痛。到六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会的已经太多,沿用和传承的也已太多,身上所具有的力量已不知比从前多了多少,但当我们站在鄱阳的瓦屑坝移民文化馆,有感于“寻根”这两个字,心却异常软弱。

在中国移民史上,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和瓦屑坝移民同时代的,有大槐树移民,还有广东南雄珠玑巷移民,湖北麻城孝感移民,苏州阊门移民……后来我到苏州阊门旅游,听说那里迁移到苏北的周氏族人沿用着一个传承了六百多年的比喻——形容家中某人睡入梦乡,称他“回苏州去了”。可见中国人的寻根之心。

或许六百多年前移民浪潮的心灵伤痕已难追溯,我们已经无法去找回那一个个家住瓦屑坝的名叫某某某的青年,去向他发问,他要怎样努力才能消除心中的伤痕,他曾怎样面对故乡的方向呐喊过。

我们也无法问到六百多年前从瓦屑坝登船离去的那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他是如何承受着一个移民可以想见的适应过程,听他低下头,说他其实有一个永难愈合的童年创伤。我在网络上寻找了很多来寻根认祖的人发的帖子和博文,寻根的后人们在心态上既激动又已经十分淡然了,说起江西瓦屑坝、鄱阳湖,说这些是从小听长辈多次说过的地名。但如今天现当代移民作家石黑一雄,他去写《无可慰藉》,去写《长日将尽》、去写《被掩埋的巨人》、去写《千万别丢下我》、去写《浮世画家》……我想可以想象到某个久远的年代,近百万饶州移民,他们长绳缚手,乘船从鄱阳湖驶进长江,那之中不乏恋人的分分合合,内心的牵挂、痛苦、阴影,走向未知命运的迷惘。也正因如此,在安徽和湖北的不少地方,还有移民故意垒“坝”,起名“瓦屑坝”,以及将某条巷落取名“筷子巷”。

来缅怀先人、缅怀移民史的后人,有严肃,有怀恋,有悲哀,有惆怅,蕴藏了复杂的感情。有的是有备而来,有组织而来,带着一种怀旧的隽永的情怀;有的是“公派”,完完全全把“寻根”当成一项工作;有的是研究生毕业的毕业旅行,在家里看到家谱记载一氏祖的家在鄱阳湖瓦屑坝,旅行专门踏上了来鄱阳湖的归乡之路;还有人挑了良辰吉时,身着礼服、抬着仪仗、带着祭文巡游祭祖;也有的就是性情中人,喝了一点小酒,坐了七个小时长途客车,到鄱阳县城不知东南西北,拦了一辆的士,条件反射地说:“去瓦屑坝!”这时司机或把他拉到瓦屑坝移民文化馆,或把他拉到鄱阳莲湖,或是到临湖的鄱阳怡家艺术酒店住一晚。

住在湖边的酒店不只是吃饭住宿而已。

傍晚,任酒店外的东湖公园是何等的热闹,隔着酒店可观湖景的窗户在看,有多么多的人在跳舞在嬉闹在恋爱,有一位父亲与正准备填写高考志愿的儿子进行了一次“男人式”的谈话。湖面看上去很广阔,人聚集在一起,显得有趣、温暖,让人觉得比一般的县城热闹许多,你一句我一句,家人般的闲言碎语掉落一地。

再过一会儿,窗外,寂静湖畔,柔水无际,红云灿漫,夜风微凉,静树轻盈,那是眼里的风景。窗内,“*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是心里的风景。或许别的湖并不需要你看得太深太远,不需要你看得如此惆怅,而鄱阳湖的湖、鄱阳湖的水却让人看得异常感动。要知道,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沙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牵连的是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六百多年前,那些可怜人的生,那些值得尊敬的远离,那些为了子孙可以获得田地为了垦荒而活下去的移民岁月……看一本历史书不如来看看眼前这丰沛的水系。

考完试的孩子还算听话,志愿填了不远的安徽、湖北,根据父亲的意见填报大学。而那父亲很欣慰地交代,孩子去到那边要是遇到当地人排外,大可对他们说,鄱阳湖曾是江南 移民集散地,“要问祖先来自哪,江西鄱阳瓦屑坝”,是民间广泛流传着的一个说法。大家或许是同一宗族的,是血脉相连的,请他们到鄱阳湖玩,来瓦屑坝寻根,来叙老表情,许多人往上多数几代,祖先就是咱们瓦屑坝移民,已有不少江淮人都来过鄱阳认亲。真感谢这样一位父亲,让刚刚高考完的孩子从此更真切地懂得了血脉和历史。

转眼,后人又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们又将以瓦屑坝为基点,再来编织和演绎未来更高更远的梦想,将和那些瓦屑坝移民的第二十代、二十一代后人以同宗族人的身份开始新的一轮交往。他们身上也有了使命感,烙刻上了时代的印迹,一代代向前推进!

依湖而居,故站在窗前看了许久东湖,想到了很多,想到在省博物馆看过的一个青花松竹梅纹梅瓶,年江西鄱阳县元墓出土的梅瓶(公元-年),口小颈短,肩部圆弧,身高姿秀。梅花图案具有浓重的文人气息。腹部描绘一幅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图。梅花似元代画家王冕画法,用青料以圈花法勾勒花瓣,浓料点蕊。整幅画面疏密有致,内分三组,构图丰满,不用辅纹,笔力遒劲,不失细腻。青花灰蓝,色彩淡雅,绘画风格在元代青花瓷器上独树一帜。

由文人气息的梅瓶又想到沾了东湖文气的湖边芥菜,比江南古镇袜底酥、芡实糕、酒酿饼更唯美更在理想状态的是鄱阳湖的“春不老”,鄱阳湖作为中国 的淡水湖,除了风光秀丽,湖中的各种美味也是闻名天下,在食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鄱阳湖有知名的“湖三鲜”——“银鱼、鳗鲡、凤尾”,鄱阳湖的鱼自然是鲜美得无法形容还有让人念念不忘的“春不老”。原生态制作,在菜桌上点一道“春不老”讨的是好口彩,吃着碗里的菜,或许还要想到饶河戏里的故事……这便是鄱阳湖滋味的独特了。

想到记录鄱阳湖冬季的航拍照片,鄱阳湖湿地公园,小天鹅成群结队来此过冬,有的翱翔天空,有的滩涂觅食,仿如片片雪花飘落在湖面。冬季的鄱阳湖出现大片浅水湖滩,湖滩上留有大量鱼虾螺蚌和各种湿地植物,加之气候温湿,非常适合候鸟越冬。湖区小天鹅的欢乐群集给鄱阳湖的冬天带来了生机,每年冬季,白鹤也要飞越千山万水从西伯利亚到鄱阳湖越冬,因为长途跋涉的疲劳和饥饿让它们驻留湖滩补充能量,于是关于鄱阳湖候鸟的摄影作品中,又有一张是金色晨光中的白鹤,白鹤母亲在藕塘中寻找食物,小白鹤迫不及待的伸出脑袋去抢食。

想到鄱阳拥有湖泊个,各种独具风格的湖遍布全县,到处湖光潋滟,想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 的淡水湖和湿地公园,为世界六大湿地之一,是亚洲湿地面积 、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湿地公园。

想到历史真的就像一条水系,的的确确,我们追溯前人,我们热爱历史,是因为得到了许多智慧,许多美,许多爱,不只是知识,不只是名号。

看了许久东湖水,想到《梦一场》的那句歌词:让你在没有我的地方坚强,让我在没有你的地方疗伤。好像真的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得到了很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瓦屑坝的移民们为了活命为了后裔,住在茅棚里,土地平旷,食难果腹,无一成之田,无一瓦之覆,多么谦卑多么艰辛。就像沈从文《历史是一条河》中所写:“这些人不需我们来可怜,我们应当来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他们在他们那分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重。”是啊,只有活着,活过了更多的四时交递,活过了记忆中的伤痛走出了阴影,才可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今天的移民后裔已经去到全世界各地闯荡,哪怕是离开家乡到外国,更需要和同胞混在一起,更对血脉乡亲常有怀恋。他们在各地生根开花,仍旧延续自己同宗同族的香火。经过读书、在社会上打拼,面包、牛奶有了,房子、车子有了,让家里老人开心的是世孙有了,等候孩子长大,也等待解答原乡原籍在哪儿的疑问。如果不是这些“有”,不是瓦屑坝移民文化园的存在,又如何有今天的寻根之旅,如何不断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有对历史的疗愈和和解,如何有今天一再被提起的瓦屑坝移民?

图片拍摄:

博美神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