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舞台 >> 舞台前景 >> 不知道该做什么选题的制片人,试试桌面剧吧
影视创作者好谈创新。每隔一段时间,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都得“拓展”一番。
创新,意味着更多可能,也意味着更多风险。这两年,在国内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竖屏剧和互动剧。前者最热的大抵是《生活对我下手了》,后者最成熟的应当是《他的微笑》。不过近来也偏冷了。
放眼世界的话,“桌面影视”的创新形式就不得不提。近年来,这个借助现代科技而生的新鲜产物,已至少有两部作品走入了大众的视野。巧的是,它们同在年上映,热度都不错。
部是阿尼什·查甘蒂执导的《网络谜踪》,影片以电脑桌面为载体,讲述了16岁少女 蒸发,父亲破解女儿社交网站密码展开追查的故事。《网络谜踪》不仅票房颇高,更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下一代观众奖”“阿尔弗雷德·斯隆长片奖”等多个奖项。
第二部是斯蒂芬·思科执导的《解除好友2:暗网》。故事讲述了马迪亚斯通过“捡”到的一台笔记本电脑进入暗网世界,令自己和朋友们身陷险境的故事。这是年上映电影《解除好友》的姊妹篇,经过四年的探索,影片的技巧更加成熟,形式更加灵活。
有趣的是,近来有部国产网剧也学会了这一玩法。前几天在优酷上线的《云端》,就是一部“桌面短剧”。两季16集,每集15-20分钟,讲述了一个先是“猫捉老鼠”后又“老鼠捉猫”的故事。虽然比起两部电影还稍显稚嫩,但“首部国产桌面剧”的名头终归坐实了。
什么是“桌面影视”?为何这一形式近年来如此流行?“桌面影视”对国产剧有怎样的启示?它是否会成为继互动剧、竖屏剧之后的又一新热点?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桌面影视”的三大特征与一种基调
什么是“桌面影视”?
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还得追溯一下历史。最早的“桌面影视”作品,应当是美国年上映的电影《致命录像带》。这部电影由六段惊悚故事组成,有一则就采取了以电脑屏幕为视觉基础的表现形式。不过,那时候它还被称为“伪纪录片”。
真正被视为“桌面影视”开山之作的,是年的美国恐怖电影《巢穴》。故事并不动人,胜在叙事手法。影片全程围绕着电脑桌面和窗口展开,讲述了主角在聊天软件中目睹杀人又被人追杀的故事。然而,桌面电影这一称呼,直到《解除好友》上映才正式确定。
《巢穴》
具体来说,“桌面影视”就是抛却传统的镜头拍摄与剪辑规则,以电子屏幕为载体,以各类社交软件界面、语音视频通话、监控录像、新闻播报等作为影像和声音的主体构成,在有限的视角内巧妙呈现巨大信息量,创设出独属于流媒体时代的参与感。其主要特征有三。
其一,是“反电影”的美学特色。
就像《云端》导演老算在微博说的那样,“让视听语言的传统手段都回到教科书上躺好。”
相比起以往的影视作品,“桌面影视”将传统视听语言化繁为简,将场面调度转换成“桌面调度”,即用光标移动模拟演员调度,窗口缩放改变距离关系,桌面更替代替布景设计。
这是对传统电影美学的解构,是形式创新的突围。
其二,是提供了极强的沉浸感,也调动了参与式观看。
相比起传统作品,“桌面影视”所提供的代入感更强,观众不仅局限于观看者姿态,更能调动起自己平时操作电脑的身体记忆,对缺失的剧情进行创造性填充。
另外,虽然镜头同样对准了演员,但以桌面窗口的形式呈现出来,实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窥探满足。操纵感与偷窥感的叠加,让观众更愿意“主动”去沉浸其中。
其三,是视角转换更为自由。
虽然“桌面影视”所有的故事都通过电子屏幕讲述,或给人一种戏中戏的奇怪体验。但比起以往展现多元视角的分屏操作,“桌面影视”无疑更加高级。随着视角不断转换,故事节奏逐渐加速,观众可以跟随不断切换的页面,完成对剧情的“自我编织”。
主观镜头常被视为旁观者的在场,“桌面影视”的每个场景都可以当作主观镜头。就某种程度而言,观看“桌面影视”的观众,更像是以“ 人称”参与了这场游戏。
仔细琢磨不难发现,“桌面影视”近年的势兴与互联网的崛起不无关系。
《解除好友》
科技带来了新生活,也翻腾出很多过去不为人知的黑暗。隐私泄露、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种种现象,对习惯了“5G冲浪”的人们来说,似乎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这些盲目敌意与无形威胁,也进一步促成了“桌面影视”的诞生。
纵观过去的“桌面影视”,不论成功还是失败,几乎所有作品都是惊悚类型。《致命录像带》打的就是*片的幌子;《解除好友》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惊悚片,《解除好友2:暗网》更是加入了杀人分尸的暗网元素;《弹窗惊*》《网络谜踪》都基于绑架事件展开;疫情期间开播的日剧《双重预约》,也给出了一个高能下半场;更别说片名就恐怖的《远程遇害》了。
可以说,当前的桌面影视主要是为惊悚故事服务的。
《双重预约》
那些或真或假、或人或*的故事,一边满足着观众的窥探欲,又一边令他们“细思极恐”。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类型的作品不适合“桌面影视”。由于今年隔离抗疫的客观情况,有些表现居家生活现状的海外剧集如《舞台剧》《保持联系》也采用了桌面剧形式。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惊悚题材依旧是这一形式的热门 。
《云端》让美国的“桌面影视”接了地气
接着说回《云端》。这部剧的故事很有意思,它讲了一个作家抄袭后被疯狂报复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看这部剧时多少会有一种莫名熟悉的恍惚感。于影视行业而言,抄袭早就不算新闻了。只可惜,抄袭被惩罚这种“幻想”,大多只会发生在影视剧里。
作家抄袭只是前情事由,这部剧也不是为了批判抄袭而拍。真正打动观众的,还得归功于那些比较新颖的桌面视角。抛弃推拉摇移跟的视听语言,丢掉*金分割线的构图美感,用粗糙的真实取代一切。与其说你在看一部剧,倒不如说,你在围观一台监视器。
当然,真实性本就是“桌面影视”的基本特色。《云端》给人 的惊喜,是让诞生于美国的“桌面影视”真正与国内观众接壤。虽然剧中的电脑系统还是Windows和MacOSX,但全是广告的微博和偷藏着“福利”的网盘,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你瞧,纵然有钱有势,去不掉的广告还是去不掉,躲不开的隐私泄露还是躲不开。网络上,马云用不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