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许曼地

发布时间:2022/12/17 17:05:44   
白癜风爱心传递分享会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80504/6213655.html

侯露

开场铃声响了,剧场灯灭,大幕拉开——这时有个人消失了!

观众们期待地看着台上的演出,谁也不会想到那个人!

那个人是导演。他(她)把自己化在舞台呈现的一切艺术幻境中,他(她)像个魔术师,让剧本在舞台上活了起来,散发着赏心悦目、扣人心弦的美感。他(她)也像个大厨,精心烹调出一席席不同地域的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令人大快朵颐,但你永远不会在宴会上看见他(她)。许曼地就是干导演这一行的。

同样是导演,舞台剧导演比不上影视导演那么风光,即便颁奖典礼上有红地毯,那也是给演员走的,因为,戏剧是以演员表演为核心的舞台综合艺术,所以鲜花和掌声都是留给演员的。

就这样,谁也不知道许曼地导演过多少戏,很多戏连她父母都没有看过,我也是写这篇文章才大概统计了一下:从年至今15年间,她导演过的话剧、戏曲、儿童剧、电视剧、广播剧、民歌剧、电视动漫小戏、小品有五六十部之多,还编写过多部儿童剧和多篇论文。编剧、导演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和各省艺术基金重点项目扶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及田汉戏剧奖、全国戏剧文化奖、曲艺牡丹奖等各类奖项。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惊呼:真的吗?我们怎么不知道?她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真正的艺术家用作品说话

许曼地出生在合肥,在老城区安徽省话剧团大院里长大。外公朱起,是新中国诞生后安徽话剧的代表人物之一。父亲许北雄,母亲朱海燕是改开时期我省话剧界的代表人物。也许是因为前辈们的光环太亮了,许曼地做人做事一直很低调,不爱张扬,把所有的青春和浪漫都用在导演一部部作品里了,印证了“真正的艺术家要用作品说话”。

请看她的主要作品:

大型舞台剧《 里的老师》、《少年行》、《大别山之恋》、《谁动了我的“骨头”》、《我们快乐成长》、《猴皮筋的故事》、《我的父亲李夏》、《永远记住你》、《北斗星下》、《听说过,没见过》、《小雨贝梦幻奇遇记》、《大栓的小尾巴》、《寻找“红头发”》、《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黑脸大包公》、《小红帽梦幻奇遇记》、《记忆底牌》、《疯狂解压房》、《小话西游》、《单身公寓》等。相信各地的观众对这些剧名一定不会陌生的!

在许曼地导演的作品中,有30%是话剧、50%是儿童剧、20%是庐剧、泗州戏、川剧、淮海戏等戏曲和音乐剧、民歌剧、广播剧、动漫、小品等。从地域上分,她的作品中本省作品占40%,外省占60%,其中曾经在台湾担任果陀剧场执行导演工作,排了《不可儿戏》、《步步惊笑》、《谁家老婆上错床》、《抢钱的世界》4部作品,深受同行和观众的赞誉。

拍的戏数量多,类型丰富,显示了许曼地的导演功力,她不像老一代导演,侧重点非常明确,有的是话剧导演,有的是戏曲导演,有的是儿童剧导演。业内总认为,话剧导演排戏曲,欠那么一点儿火候,而戏曲导演排话剧,也有点不伦不类,那就更别说儿童剧导演破圈去排戏曲了!可是对许曼地来说,艺术无禁区,她追求的是多元的导演风格。在注重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尊重各戏剧品种的规律,尊重生活,提炼人文情怀,提炼平凡的点点滴滴。她不是按戏剧的分类去排演大大小小的戏,而是从剧本出发,从各剧种的特性出发,守正创新。她把握住了多元化新时代的特点,从而铸就成自己的多元化的导演风格。

谈到自己的导演风格,许曼地洒脱地说自己没有风格,每一部作品的风格,其实都是根据着剧本的风格而来。“我不是只会排一种戏,也不是排任何戏都是一个风格,这样反而局限住自己,眼界不开阔。剧本的定位是什么样的,我会考虑以一种什么方式来呈现,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呈现方式就有很多,我会考虑用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风格来呈现,如何更好地更立体地呈现剧本的逻辑,展现人物,说好剧本故事,挖掘主题立意,有想象力地来表达。”

没有风格就是风格。这是二十一世纪艺术家的新锐追求。艺术作品原本就该千姿百态,而不是千篇一律,旧瓶装新酒,更何况处在多元化的生活里,就得会调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去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使之鲜活,散发出美的感召力!

有追求的人总有回报,十几年来,许曼地获奖各类戏剧奖项几十次,她不仅是中国儿童戏剧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还曾获上海市研究生 成果奖,上海市高校 毕业生,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拔尖人才称号,获得文旅部颁发的“ 导演奖”。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许曼地的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学习进修的。名校、名师加上她本身的天赋和勤奋,使她遨游在各种类型的剧目海洋中身手不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安徽就很缺导演,大部分戏都是外请导演来排戏,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本世纪有不少年轻人去北京上海戏剧学院学导演,学成之后,很多人就不回来了。许曼地虽然回来了,却外地作品比本地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不过,历史上安徽人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陈独秀胡适不走出安徽就不是今天的他们,杨振宁不走出合肥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从这个角度看,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许曼地还真做对了!她要是困守安徽,一年顶多排一两部戏,就不会积累下五六十部不同类型的作品,就不会把青春和才华彰显得如此洋洋洒洒。

不过在排每一部作品时,许曼地都像孕育一个生命那样尽心尽力。她排儿童剧,注重的是童心,善心,真心,让自己蹲下来听孩子们的心声,而不是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说道理的大人。她觉得,任何一部儿童剧的初衷是爱,是成长,是力量,是心灵。好的儿童剧,不仅制作要精良,要创造视觉上的审美要求,更要在内容上贴近孩子,为孩子们发声。这是孩子们的儿童剧,是引导的,启迪的,是倾听的,是诉说的……这也是大人们的儿童剧,不是幼稚的,不是无趣的,不是图解的。在儿童剧的创作中,要知道孩子们是如何说话的,什么样的语言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说的,要有正确的思想行为逻辑的引导,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注重新、奇、特。她导演了 十部儿童剧,导演方法也是多元化的,也是更考验导演思维和想象力创造力的。说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道理,做好一件事情,更要启发一颗心灵,她更注重孩子心灵的成长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她认为不可以小看儿童剧,儿童剧不是儿戏,不是随随便便跳一段舞,唱一首歌,和场下互动一下就结束了,儿童剧的创作更应该受到业界的重视和提倡。多创作出 的儿童剧剧本,多写我们身边的故事,多找寻有趣的有意义的切入点,让好的儿童剧作品陪伴孩子们成长,成为青少年儿童的精神食粮。

明月何曾是两乡

许曼地最早与台湾戏剧结缘,其实是和赖声川表演工作坊《宝岛一村》赴上海首演有关。当年她还是在校大学生,《宝岛一村》演出结束后有一个特殊环节,就是给每一位观众分发“99号包子”。当时表演工作坊的制作团队找到了她,希望她临时救急帮他们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发包子来完成戏剧的 一环节。当她站在剧场大门旁给散场的观众发着热乎乎的包子时,感受到了戏剧留下的温情和观众们的热情。虽然当时只是一个场外人员,但也因此与更多的台湾戏剧人相识。

在现场组织执行年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时,许曼地也和台湾偶偶偶剧团结缘,他们用简单简洁的纸张,完成了非常有趣有想象力的儿童剧舞台呈现。她也渐渐地和融入到台湾儿童戏剧中,在这之后她便和台湾如果儿童剧团以及相关演职人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大家也在不断地演出合作中交流经验,交流新奇的想法,共同进步。

之后,许曼地参与组织执行了台湾果陀剧场在上海壹戏剧大赏,上海现代戏剧谷的演出,参与了《 十四堂星期二的课》在上海的演出。年在上海与果陀剧场两岸合作《单身公寓》,许曼地与台湾导演联合导演,与赖声川《如梦之梦》的舞美设计张哲龙合作。而后她作为执行导演赴台湾排演舞台剧《不可儿戏》、《抢钱的世界》、《步步惊笑》、《谁家老婆上错床》,与金士杰老师,灯光设计简立人老师等戏剧界前辈合作。

许曼地说,台湾戏剧有它比较细腻的,小而巧妙之处,有严谨地,发人深省的思考。而她有她的文化自信,有专业的素养,要去适应不同剧组的演剧习惯,也学习到了一些新的舞台导演理念和创作方式。两岸文化是共通的,戏剧更是愉快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岸青年戏剧人共同书写了戏剧的美好篇章。

许曼地导演正是青春好年华,我期待着她“墙内开花墙外香”一路走下去,走到国际大舞台,香飘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996.html
------分隔线----------------------------